天天看点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1925年,法国强行逼迫中国政府签署了一份“屈辱”的条约。谁曾想在66年后,此条约竟变成一条意外惊喜,为我国北极的科考事业起了重大作用。欧美国家看到后纷纷懊悔不已。这份条约是什么?为什么能带给我国如此巨大的贡献呢?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大家好,这里是围炉话史。带你品历史,看世界。温一壶酒,促膝而坐,听我慢慢为您讲述。

01

无主之地的纷争,斯瓦尔巴条约的形成

时间回溯到17世纪,此时西方列强正对着北极这块“地球最后的宝库”纷纷垂涎三尺,但由于狼多肉少,北极的地盘很快就即将被这些豺狼虎豹瓜分殆尽。此时还没吃饱的西方列强突然注意到一片至今无主的群岛,它就是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最后一片没有归属的领地,它瞬间成为各国眼中的一块香饽饽,没有人不想将它收入自己的囊中。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但根据以往的国际惯例,如果想拥有一块土地的领土主权,一定要满足两点要求:即“未知领土的首位发现者”以及“拥有相关领地的有效的行政管辖”。但此时的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根本就没有可以同时满足两点要求的国家。

而这片无主群岛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是荷兰的一位冒险达人威廉·巴伦支。他生前最大的喜好就是冒险,带领自己的船队一边环游世界,一边探寻人类从未进入过的领地。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巴伦支画像

而他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的契机就十分有趣了,1596年,威廉·巴伦支和他的船队在北极发现“熊岛”后,并没有停下探究的步伐。而是继续带领他的船队向北前进,就在船只向北行驶了四天后,他们赫然发现前方有一片冰雪覆盖的岛屿。岛上耸立了些陡峭的山峰,这些山峰直冲云际非常壮观,拥有无数冒险经验的威廉·巴伦支也被岛上雄伟险峻的的景色惊得合不拢嘴。经验丰富的他立即察觉到这片岛屿可能无主。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威廉·巴伦支此时非常兴奋,因为这次探险太幸运了,竟然连续发现两片未知岛屿,如果将此事报告给国王,自己不就发了吗。于是他兴高采烈写了一份关于此次北极探险的报告,但心里装满小九九的威廉·巴伦支,并未在这份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表明荷兰王室拥有对该群岛的所有权。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回国复命,就已经在北极的极端天气下突发坏血病,永远葬身在了这片白雪皑皑的群岛上。威廉·巴伦支死后,他带领的船队再也没有继续向北冒险的冲劲,于是即刻启程返回荷兰。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巴伦支之死

狡猾的威廉·巴伦支虽然并没有明确这片岛屿的所有权,却不是一点讯息都没有留下,他在死前已经为这座小岛起好了名字,叫做是斯瓦尔巴群岛,意思是“寒冷的海岸”。

收到报告的荷兰国王十分兴奋,觉得自己的国土板块又要增多。但他很快发现,斯瓦尔巴群岛离荷兰的路程太过遥远,去一次十分不便。更别说对这片群岛行使管辖权了。于是荷兰国王再三考虑后,就将此岛被发现的消息暂时压了下去。这一压可不得了,随着知情人士的相继离世,斯瓦尔巴群岛再次变成一个秘密。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但就在十年后,英国的一位探险家哈德逊重新踏入斯瓦尔巴群岛之上,使这片尘封已久的岛屿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发现岛上生存着大群的鲸和海象,这一发现吸引来一大批捕猎者前来 “发家致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到达这里的人大多还只是挪威人和俄国人。但1858年以后,斯瓦尔巴群岛陷入前所未有的纷争中,原来芬兰籍的瑞典探险家肖尔德在多次踏足这片岛屿后,竟发现拥有如此瑰丽风光的它,竟然还是一座宝库,大量的矿产资源埋在皑皑白雪之下。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哈德逊

斯瓦尔巴群岛有矿的消息一传出,就让原本十分平静的斯瓦尔巴群岛,瞬间沦为西方列强嘴边的一块巨大“肥肉”。

这些 “豺狼虎豹”谁也不愿意做出让步,在得知有矿的消息后,先后在岛上建了数不清的矿场。随着到达岛上的国家越来越多,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越发尖锐,为了改变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列强们很快想到了应对的策略,那就是签署一份清晰明了的合约。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于是就在1920年2月9日,以英美为首的17个欧美国家再加上日本组成的国际组织,在法国巴黎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

《斯瓦尔巴条约》出现,使得斯瓦尔巴群岛成功成为北极地区唯一的非军事区,并且此片土地永远不得因为战争的原因所利用。各缔约国的公民拥有随意进入斯瓦尔巴群岛的权力,只要在遵守挪威法律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岛上从事一些生产和商业活动。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02

中国与《斯瓦尔巴条约》的缘分

《斯瓦尔巴条约》条约出现后,动乱已久的斯瓦尔巴群岛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些列强们又发现由于签订国家数量较少,《斯瓦尔巴条约》在国际上认可度极低。尤其是在亚洲,更是甚少有人知道它的相关内容。为了提高此条约在亚洲上的地位,这些列强们就在想,让哪个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加入此条约的签订呢?很快法国人就想到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西方列强们的良心发现?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一战刚刚结束,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西方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后,非但没有获得一丝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反而和战败国一样,领土再次遭遇列强们的洗牌。为了安抚中国的广大民众以及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拥护,法国特地邀请中国前来荷兰签订《斯瓦尔巴条约》。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1925年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执政时期,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就在如此混乱的时期,当时北洋政府的头目段祺瑞突然收到了法国的邀请,还是签订条约。

自清朝末年签订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使得我国逐渐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后,中国人民一听到条约就会起应激反应。觉得签了条约肯定没好处,于是段祺瑞就拒绝了法国的邀请。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段祺瑞

法国一听非常不乐意了,本来此次签约的国家里,本就属亲英派和亲美派的国家就多,自己如果不拉一个帮手入伙,以后指不定话语权得多低。于是法国人觉得既然你软的不吃,那我就来硬的。于是法国就威胁段祺瑞政府如果不派人来签条约,小心我带人来打你。

正被国内各军阀搅得焦头烂额的北洋政府,连国内的战乱都平息不了,更何况是武器更为先进的法国了。于是在法国的威逼利诱之下,段祺瑞只得派了一小撮人前往荷兰,充满屈辱感地签完了《斯瓦尔巴条约》,成为此条约的协约国。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而作为此条约的协约国公民,中国人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地区。

但当时的中国在军事方面太过于落伍,就连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北洋军阀的船只都到不了。更别说遥远的斯瓦尔巴群岛了。于是这片领土就像一块鸡肋一般,被北洋政府抛在脑后。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但是按理说签订条约这么大的事情,按理说应该会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我们翻遍我国的近代史资料,都未曾找到过这份合约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洋政府害怕此条约又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北洋政府签订合约的过程全部都是私底下秘密进行,生怕被老百姓知道后,自己被民愤激的被迫下台。也正因如此,知晓此条约的人少之又少。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一年以后,段祺瑞的政府被冯玉祥、鹿钟麟驱逐下台。而这份《斯瓦尔巴条约》也在当时的政权跌宕中被损毁。而这块距离中国千里之外的土地,也就彻底被遗忘在了中国人民的脑后,仿佛从未签订过一般。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冯玉祥

03

《斯瓦尔巴条约》的 “华丽”蜕变

老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辈乘凉”,谁也没有意料到一个66年前被逼签下的 “屈辱”条约,竟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考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它到底为什么能够为我国带来如此大的惊喜?甚至引来世界上诸多国家的嫉妒。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上世纪80年代,北极的科考研究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自然绝不会放过此次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机会,但北极的科考工作并不是很顺利。即使此时的中国已经在南极拥有了两座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长城站

因为中国当时北极科考工作陷入的最大难题,竟然是我们没有资格在北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考站。

原因我们都知道,虽然北极并不归属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但在很早之前,就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如果我们没有正当条件在直接在北极建立科考站,无疑就是在虎口夺食。可目前中国就连去北极考察,都必须提前向美国、俄罗斯等拥有北极科考权力的国家中的其中一个提出申请。在北极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的科考站,那更是如同白日做梦一般荒缪。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正当我国依依不舍地与北极的科考事业挥别之时,一个转机出现了。

1991年夏,当时拥有两次南极科考经验的高登义,收到了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的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这时的高登义并不知道,此次的行程将会给中国北极的科考事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同年8月5日,正在参加北极国际科学考察的高登义,收到了叶新教授一个小礼物,一本《北极指南》,就在他翻阅这本书时,他第一次看见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原文,并且在众多协约国的名单中,赫然发现了中国的身影。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斯瓦尔巴条约(1925)部分内容

此时的高登义突然蒙了,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一股莫名的酸楚感涌上心头。原来中国不仅早有资格探索北极,甚至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科考站。

高登义一边将中国有资格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消息传回国内,一边向叶新教授请教中国在北极建站的注意事项。

叶新教授也对此事极为上心,建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可以通过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来实现中国人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梦想。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就在高登义为了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事情四处奔波时,国内科考界被他带回的消息弄得激动万分。

相关部门在激动过后,立即做出决定:

协助高登义与挪威政府取得联系,早日将属于中国的科考站建立到北极中。

但是在北极建立科考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五年及以上的北极的科考经验后,才能加入IASC组织,加入此组织后才真正可以获得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权力。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于是1991年-1997年期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与挪威科学家的合作,在中挪愉快的合作下,两国不仅在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连两国的政府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

2001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终于收到了来自挪威政府,邀请中国政府去斯瓦尔巴群岛建站的正式函件。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挪威大使馆发给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北极建站邀请函(2001)

心心念念的建站资格终于拿到,但此时的中国陷入了缺乏建站经费的窘迫局面。这个困难并没有拦下中国科学家的建站热情,并且还让他们找到了一条科学事业与企业和媒体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了三年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经费问题,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正式开始动工。“黄河站”建成之后,不仅是北极地区建成的第十个科学考察站,而且我国还成为世界上第8个在北极拥有科考站的国家。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科学家能够长期在北极进行科考事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科研平台,也为我国解开一些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物理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还为我国的气象观察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屈辱”条约多年后竟变成惊喜,遭唾弃的北洋政府,竟也干过人事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谁曾料到将我国北极科考事业难的团团转的问题,竟能被1925年段祺瑞政府屈辱签下的条约轻松解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中国这头沉睡已久的雄狮已经再次苏醒,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阻止的了中国进步的步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