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降温啦,降温啦,秋裤都准备好没?穿起来!大家都说今年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可能会是一个寒冬。

其实大约在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之为小冰河期。对应我国的朝代,那大概是南宋末年到清代这段时间。

那么,小冰河期有多冷?

《江南通志》曾记载:“孝宗弘治十二年,及十五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河,余姚江水冻合。”

祁阳即祁阳县,现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在湖南省的西南部,余姚即今浙江余姚,两个地方都在江南地区。江南一带河面结冰,船行都要破冰。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江南通志》书影

《广东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冬,广东琼州府(海南)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

明武宗正德元年,海南万宁、广东潮州居然下雪了!这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热带地区,另一个是亚热带地区,不仅下雪而且积雪还很深,实属罕见。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明·唐寅《柴门掩雪图》

武宗正德八年时,《江西通志》载有洞庭湖冰封,人骑可行。能在洞庭湖上溜冰,想想都感觉美美哒。

打住打住。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如此反常的雪,更多时候带来的是灾难,冰封千里,损伤禾苗,鼠灾、蝗灾频发,更甚者,冻死人畜。骤然而至的寒冬,让人们猝不及防。

但是聪慧的古人,早早便想出了一套御寒方法。

皇亲贵胄御寒方法

01

厚墙体

我们在看清宫剧时,都能看到紫禁城厚厚的城墙。这些城墙不仅仅可以把小主们隔开,让她们不用天天吵架,更重要是起到防火、防寒的作用。

紫禁城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如太和殿墙体厚达1.45 m,可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另外,大部分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这样也能够更好地享受日照,从而达到御寒效果。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故宫宫墙

02

地暖

从院子里走进宫殿,里面还是冷飕飕的,怎么办?这时候地暖就该起作用了。皇宫或者王府里的地暖,主要有两种,火炕与暖阁。

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有: “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 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有: “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

这里提到的地坑,就是火炕。一般而言,炕下有火道,其结构和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

负责司炉的小太监会在炉膛燃烧柴炭,柴炭产生的烟流会随着殿内的烟道流动,其中产生的热量会烘暖地面,使得屋内的温度高起来。

现在坤宁宫的东暖阁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

03

熏笼与熏炉

地面暖和后,又得考虑一下空间中的冷暖了。熏笼,应召而来。

熏笼,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和熏炉配套,是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古代最早的熏笼来自汉代,为陶瓷烧制,明清之后,熏笼进入繁荣时期。

故宫内有掐丝珐琅等景泰蓝的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皇家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和妃嫔皇子们才能用的移动小炭炉。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这些小炉有提梁,太监和宫女们可以提着走。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螭耳熏炉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 掐丝珐琅勾莲纹三足熏炉

04

红罗炭

《如懿传》里有这么一幕,高贵妃诬陷海常在偷了她的红罗炭,让她跪在雪地里,甚至要扒了她的衣服。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如懿传》剧照

所以,红罗炭是何方神圣?

上好的“红罗炭”, 由产于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宛平、大兴等地的硬实木材烧制。在它们成炭之后呢,按照尺寸锯成段, 装入涂有红土的小圆筐, 送入宫内使用, 所以名为“红罗炭”。

这种木炭非常优质,可以烧得很久,火力旺盛,不冒烟,没有气味,还不污染空气。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太少了,供不应求。根据《国朝宫史》中规定:常在只能得到“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所以海常在小可怜是没有资格使用红罗炭的,高可爱就是利用这一条去诬陷海常在偷炭的。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05

冬服

房间里的取暖设备都搞定了,那么得考虑自身的保暖了,冬服,是必不可少的。

皇上的龙袍会用上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滚边,帽冠就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康熙 明黄地彩云金龙妆花缎貂皮朝袍

《甄嬛传》中,财大气粗的华妃就给太后送了一套产自青海地区的墨狐大氅,事后还被太后批评,觉得太奢侈了。

连太后都觉得奢侈,可见墨狐大氅在古代的稀有程度。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甄嬛传》剧照

06

小火锅

冬天防寒,少不得要暖胃,火锅,必不可少。

三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五熟釜”,它是既有史料可考,又有实物例证的历史上较早的“类火锅”文物。

直到清代,康乾时期举办“皇家大宴”——千叟宴,让火锅名动天下。千叟宴,就是遍邀天下 65 岁以上的“寿星”进京,集体团拜、祝寿。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 弘历行书千叟宴恭依皇祖元韵七律字条

宫廷考虑到如果是用普通的菜肴,会凉,届时又冷又硬,口感着实不好,便想着大家一起打火锅,这样就不用吃冷冰冰的食物啦。

很会享受的慈禧太后,最爱的火锅就是“菊花锅”。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 银带盖火锅

大臣士绅御寒方法

大臣士绅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中也是有厚墙体和地暖的,这些他们也是享受的起的。

比起宫中的贵人们,大臣们过冬的衣服质量也是不差的。《红楼梦》中贾府众人,在过冬的时候,穿衣可是讲究得不得了。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雍正 石青色素缎白狐皮常服褂

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就穿着“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这里提到的“里外发烧”,是指将过冬用的衣服,外表和里面都装上毛皮,这样里外毛茸茸的,非常暖和。

“里外发烧”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非常盛行。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清康熙 貂欣面黄欣里皮长褂

鹤氅,毡、貂鼠,狐狸毛、呢子,这些动物的毛皮是大富大贵人家喜欢用的料子。

温补

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样新的医学流派:温补学派。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木二·厚朴》引胡震亨曰:“厚朴属土,有火……佐以苍术,正为泻胃中之湿,平胃土之太过,以致於中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也。”

大夫们强调脾胃的重要性,不仅将虚性病分为“阳虚、阴虚、真阳虚”等,还主张早晚要服不同的补药。这也是一般平民所负担不起的。

汤婆子

大臣家中也是有熏笼和熏炉的,除此之外,还有非常便利的“暖水袋”——汤婆子。

汤婆子又叫“锡夫人”“汤媪(ǎo)”“脚婆”“锡奴”“烫婆子”,宋代开始便已经有这种便携“暖手宝”了。

在这种铜质或瓷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个小口子,将热水倒进去,盖子内有厣子,可以防止渗透。

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曾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可见汤婆子是多么的暖和。还有就是,“汤”指的是“热水”,“婆子”却是古人戏称陪伴入眠之意。古人的命名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来自小冰河期的N种御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吗?

铜刻鱼龙海棠式手炉

黎民百姓御寒方法

棉衣

在棉衣尚未普及之前,“布衾多年冷似铁”是非常常见的。那时候老百姓只能用动物皮毛、麻葛这些料子来做衣服。

棉花虽早已传入中国,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普及。直到元代出现了归纳总结植棉经验的著作,使得棉花得以广泛种植,寻常人家也穿得起棉衣了。

在我们纠结穿不穿秋裤或者妈妈的大棉裤时,宋人则进行了“开裆膝裤”的尝试。但是这种多加罩于满裆裤之外的裤裤,与今天所见的保暖棉裤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