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降溫啦,降溫啦,秋褲都準備好沒?穿起來!大家都說今年受到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可能會是一個寒冬。

其實大約在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地球上廣大地區出現了寒冷氣候,人們稱之為小冰河期。對應我國的朝代,那大概是南宋末年到清代這段時間。

那麼,小冰河期有多冷?

《江南通志》曾記載:“孝宗弘治十二年,及十五年冬天寒,祁陽江水凍河,餘姚江水凍合。”

祁陽即祁陽縣,現隸屬于湖南省永州市,在湖南省的西南部,餘姚即今浙江餘姚,兩個地方都在江南地區。江南一帶河面結冰,船行都要破冰。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江南通志》書影

《廣東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冬,廣東瓊州府(海南)萬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廣東潮州隕雪,厚尺許。”

明武宗正德元年,海南萬甯、廣東潮州居然下雪了!這兩個地方,一個是位于熱帶地區,另一個是亞熱帶地區,不僅下雪而且積雪還很深,實屬罕見。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明·唐寅《柴門掩雪圖》

武宗正德八年時,《江西通志》載有洞庭湖冰封,人騎可行。能在洞庭湖上溜冰,想想都感覺美美哒。

打住打住。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

如此反常的雪,更多時候帶來的是災難,冰封千裡,損傷禾苗,鼠災、蝗災頻發,更甚者,凍死人畜。驟然而至的寒冬,讓人們猝不及防。

但是聰慧的古人,早早便想出了一套禦寒方法。

皇親貴胄禦寒方法

01

厚牆體

我們在看清宮劇時,都能看到紫禁城厚厚的城牆。這些城牆不僅僅可以把小主們隔開,讓她們不用天天吵架,更重要是起到防火、防寒的作用。

紫禁城古建築的牆體很厚,如太和殿牆體厚達1.45 m,可起到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另外,大部分宮殿都是坐北朝南的,這樣也能夠更好地享受日照,進而達到禦寒效果。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故宮宮牆

02

地暖

從院子裡走進宮殿,裡面還是冷飕飕的,怎麼辦?這時候地暖就該起作用了。皇宮或者王府裡的地暖,主要有兩種,火炕與暖閣。

晚明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規制紀略》有: “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于此,恒臨禦之”; 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有: “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内臣始燒地炕”。

這裡提到的地坑,就是火炕。一般而言,炕下有火道,其結構和今天北方農村中的火炕相似。

負責司爐的小太監會在爐膛燃燒柴炭,柴炭産生的煙流會随着殿内的煙道流動,其中産生的熱量會烘暖地面,使得屋内的溫度高起來。

現在坤甯宮的東暖閣還保留着這種設施,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看。

03

熏籠與熏爐

地面暖和後,又得考慮一下空間中的冷暖了。熏籠,應召而來。

熏籠,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籠,和熏爐配套,是古代一種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古代最早的熏籠來自漢代,為陶瓷燒制,明清之後,熏籠進入繁榮時期。

故宮内有掐絲琺琅等景泰藍的精品,也有鑄銅鎏金、錾刻精美的極品,彰顯皇家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和妃嫔皇子們才能用的移動小炭爐。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這些小爐有提梁,太監和宮女們可以提着走。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明 景泰款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螭耳熏爐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 掐絲琺琅勾蓮紋三足熏爐

04

紅羅炭

《如懿傳》裡有這麼一幕,高貴妃誣陷海常在偷了她的紅羅炭,讓她跪在雪地裡,甚至要扒了她的衣服。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如懿傳》劇照

是以,紅羅炭是何方神聖?

上好的“紅羅炭”, 由産于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宛平、大興等地的硬實木材燒制。在它們成炭之後呢,按照尺寸鋸成段, 裝入塗有紅土的小圓筐, 送入宮内使用, 是以名為“紅羅炭”。

這種木炭非常優質,可以燒得很久,火力旺盛,不冒煙,沒有氣味,還不污染空氣。唯一的缺點就是量太少了,供不應求。根據《國朝宮史》中規定:常在隻能得到“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是以海常在小可憐是沒有資格使用紅羅炭的,高可愛就是利用這一條去誣陷海常在偷炭的。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05

冬服

房間裡的取暖裝置都搞定了,那麼得考慮自身的保暖了,冬服,是必不可少的。

皇上的龍袍會用上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滾邊,帽冠就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康熙 明黃地彩雲金龍妝花緞貂皮朝袍

《甄嬛傳》中,财大氣粗的華妃就給太後送了一套産自青海地區的墨狐大氅,事後還被太後批評,覺得太奢侈了。

連太後都覺得奢侈,可見墨狐大氅在古代的稀有程度。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甄嬛傳》劇照

06

小火鍋

冬天防寒,少不得要暖胃,火鍋,必不可少。

三國時期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五熟釜”,它是既有史料可考,又有實物例證的曆史上較早的“類火鍋”文物。

直到清代,康乾時期舉辦“皇家大宴”——千叟宴,讓火鍋名動天下。千叟宴,就是遍邀天下 65 歲以上的“壽星”進京,集體團拜、祝壽。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 弘曆行書千叟宴恭依皇祖元韻七律字條

宮廷考慮到如果是用普通的菜肴,會涼,屆時又冷又硬,口感着實不好,便想着大家一起打火鍋,這樣就不用吃冷冰冰的食物啦。

很會享受的慈禧太後,最愛的火鍋就是“菊花鍋”。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 掐絲琺琅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 銀帶蓋火鍋

大臣士紳禦寒方法

大臣士紳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中也是有厚牆體和地暖的,這些他們也是享受的起的。

比起宮中的貴人們,大臣們過冬的衣服品質也是不差的。《紅樓夢》中賈府衆人,在過冬的時候,穿衣可是講究得不得了。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雍正 石青色素緞白狐皮常服褂

第四十九回中,史湘雲就穿着“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裡子裡外發燒大褂子”。這裡提到的“裡外發燒”,是指将過冬用的衣服,外表和裡面都裝上毛皮,這樣裡外毛茸茸的,非常暖和。

“裡外發燒”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非常盛行。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清康熙 貂欣面黃欣裡皮長褂

鶴氅,氈、貂鼠,狐狸毛、呢子,這些動物的毛皮是大富大貴人家喜歡用的料子。

溫補

明清時期産生了一樣新的醫學流派:溫補學派。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木二·厚樸》引胡震亨曰:“厚樸屬土,有火……佐以蒼術,正為瀉胃中之濕,平胃土之太過,以緻於中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也。”

大夫們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不僅将虛性病分為“陽虛、陰虛、真陽虛”等,還主張早晚要服不同的補藥。這也是一般平民所負擔不起的。

湯婆子

大臣家中也是有熏籠和熏爐的,除此之外,還有非常便利的“暖水袋”——湯婆子。

湯婆子又叫“錫夫人”“湯媪(ǎo)”“腳婆”“錫奴”“燙婆子”,宋代開始便已經有這種便攜“暖手寶”了。

在這種銅質或瓷質的扁扁的圓壺上方開個小口子,将熱水倒進去,蓋子内有厣子,可以防止滲透。

黃庭堅在《戲詠暖足瓶》曾寫道:“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可見湯婆子是多麼的暖和。還有就是,“湯”指的是“熱水”,“婆子”卻是古人戲稱陪伴入眠之意。古人的命名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來自小冰河期的N種禦寒方式,你都用上了嗎?

銅刻魚龍海棠式手爐

黎民百姓禦寒方法

棉衣

在棉衣尚未普及之前,“布衾多年冷似鐵”是非常常見的。那時候老百姓隻能用動物皮毛、麻葛這些料子來做衣服。

棉花雖早已傳入中國,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普及。直到元代出現了歸納總結植棉經驗的著作,使得棉花得以廣泛種植,尋常人家也穿得起棉衣了。

在我們糾結穿不穿秋褲或者媽媽的大棉褲時,宋人則進行了“開裆膝褲”的嘗試。但是這種多加罩于滿裆褲之外的褲褲,與今天所見的保暖棉褲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