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汉五年,刘邦在众人的拥戴下,于荥阳汜水之北举办了登基仪式,大汉帝国正式挂牌上市。

环顾身边一个个倒下的对手,刘邦未免有几分小得意,一次洛阳宫宴上,他忍不住问大臣们:诸位兄弟们跟我说说心里话,我到底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儿?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大臣们说:陛下您虽然傲慢,项羽表面仁慈,但是您能把利益与天下人共享,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不赏。刘邦呵呵一笑: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虽然我谋不如张良,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但是我能用得了这仨人杰,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这才是根。

刘邦的这个自述,成为后来每一位领导者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历来成功之道就像天上的云,看得见摸不着,哪个领导不希望手下人才济济,问题是为什么刘邦只有一个,项羽却有一堆?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韩信对这个问题有过解释。

他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俩人有一次摆龙门,品评各位将军们的武力值。刘邦来了兴致,问韩信:像我这水平你认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反问,你自己呢?韩信说,臣带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了:既然如此,你怎么被我擒获了呢?韩信的解释是: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说了两点,一是你虽不善统兵,却可以统将,二是您的这个本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所具备的。

显然韩信这话言不由衷,是为前面的话打补丁。所以,韩信要么不敢说,要么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刘邦的人才之道,其核心思想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广、博、真!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刘邦选拔人才的核心思想:广

刘邦“溺冠”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一个粗鲁的印象,似乎刘邦非常不尊重不重视人才。其实刘邦选拔人才的第一个维度,就是态度上的重视。

1.态度上重视: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

“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攻略陈留是刘邦起兵之初,可见刘邦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都要询访当地的人才。态度是诚恳的,连士卒都不放过被咨询,心情是急切的,“时时”追寻。

被誉为西汉“儒宗”的叔孙通,在刘邦称帝前他的专业知识毫无作用,那期间,叔孙通“兼职”替刘邦“倒卖人口”,给他介绍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人才。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可见,刘邦的人才挖掘工作很系统,不是一时兴起。

2.标准上宽松:

说到刘邦的人才标准,人们情不自禁就想起他对儒生的蔑视,经常抓过人家帽子掏家伙作案。拿别人帽子当尿盆这种事,恐怕也只有刘邦干得出来。

即便如此,你又发现一个怪现象,刘邦帐下儒生众多。这肯定不是刘邦需要更多尿盆子,而是说明了一个事实:刘邦选材不以个人喜好为准,范围放得很宽松。

就这一点,很多领导者一辈子也做不到。刘邦帐下的人才有这么几个特点: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不问身份,官宦、平民、儒生,来者不拒;

不论职业,五行八作具备;

不看德行,鸡鸣狗盗皆可入伙;

不分亲疏,乡党亲朋可以,“外来户”也欢迎;

不究恩怨,无论过去有多大仇,来的都是客。

刘邦的这个人才观,跟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系。刘邦出生在战国末期,贵族养宾客的习俗还有残存,刘邦本人就是信陵君的粉丝,跟养了数千门客的张耳交往甚密。因而,刘邦骨子里有一股江湖侠气,有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

所以,刘邦虽然不喜欢儒生,但是依然懂得自我克制,收拢了一大批儒生。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3.方法上灵活:

刘邦的人才来源,除了上述的推荐与招聘方式,还经常主动挖别人的墙角。比如陈平是张良挖来的,英布是随何说降的,项伯是被张良策反的,每个人才的获取,刘邦的方法和代价也各不相同,限于篇幅不细分析。

以上三条人才选拔思想的“广”,让刘邦阵营始终处于领先地步。而项羽则不断萎缩,部众死的死,跑的跑,最铁杆的项氏子弟大多都降了刘邦。人才的流向,不光是智力的流向,更始人心所向。

刘邦任用人才的核心思想:博

比人才选拔更重要的是人才使用,即如何让他们发挥价值。对照中国儒家思想才发现,极其讨厌儒生的刘邦,其实是儒家好弟子。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1.信:用人不疑

刘邦的这个特性,在陈平身上最典型。陈平此人不大守传统道德规则,他背了几个“污点”:贪财,接受别人贿赂;变节,频繁换主人;阴险,献计献策充满阴谋。甚至周勃、灌婴等人指责陈平,干出过“盗嫂”的恶劣行为。

刘邦接到投诉,也不由画魂,毕竟是倚重的谋士,不能不小心。于是刘邦召来陈平,拿周勃等人的话指责他。陈平很坦然:我不接受贿赂没法生活啊,改换主人是因为前主人们都不能重用我,你如果也不想用我,我扭身就走!

刘邦一听,原来如此,自己没关照好部下,让他生活无着落了。赶紧向陈平道歉,重重地赏了他一笔钱,还提了他的职务。

汉三年,陈平献计,以重金收买项羽部下,制造谣言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刘邦采纳了,一次性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任其支配,从不过问。四万斤相当于今天十几吨,把它交在一个“经济嫌疑犯”手中不闻不问,这得多大的信任度!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2.智:善于纳谏

纳谏就是“助智”,刘邦一生中几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都离不开智囊的出谋划策。

比如,在被项羽屡屡痛扁的状态下,依然艰难地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这个决定性谋划来自于张良的“下邑之谋”。

再比如,除掉范增这个心头之患,来自于陈平的“离间计”。又比如,扼守关东,联齐抗楚,这个计策来自于郦食其。再比如,垓下之战完成对项羽的致命一击,来自于张良和陈平的共同建议。

总之,史料里呈现的刘邦,是一个离开谋士就玩不转的“低能形象”。所以,刘邦才感慨不如张良。很肯定刘邦不是智障,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的主见,能自我否定,接纳别人的意见,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很多领导者不愿意在部下面前示弱,固执己见,把自己包装成“最强大脑”,结果往往落入刚愎自用的陷阱。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所以,纳谏是一种见识,更是一种境界。聪明的领导往往把自己的好想法,巧妙地“转让”给部下,功劳归部下,既调动了部下的积极性,又赢得虚心纳谏的美名,刘邦当如是!愚蠢的领导一味否决别人的建议,处处显示自己的高明,项羽当如是!

3.仁:有容乃大

楚汉战争墙头草无数,铁杆“鱼粉”也不少,刘邦对待这些人,采取了宽认为怀的基本思想,为他的人才统一战线,增添了炫目的人性之光,也给他的大业加油助力。

比如蒯通,多次鼓动韩信自立,虽没有促成此事,但韩信从此心里长了根杂草。事情败露后,蒯通说:“韩信是我主人,我为他出谋划策难道不是我的本分吗?”竟然获得了刘邦的宽恕。

刘邦有个老乡叫雍齿,起兵不久就背叛了刘邦,把他逼成了流浪汉。几经辗转,雍齿被迫又投回到刘邦帐下。刘邦虽然对雍齿十分痛恨,但还是选择了宽容,接纳了他。后来雍齿被立入十八功臣榜,排第十七位。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与刘邦的宽容相反,项羽一次次对盟友举起屠刀,他自己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被他杀了四个,逼反的更多。形势不明晰的情况下,如果只拿狭隘的道义衡量人,无疑自掘坟墓。

4.义:不吝恩赏

大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玩命,目标只有一个——利。能不能满足部下的利益诉求,决定了追随者的数量多少。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不光部下好利,领导者也一样。牺牲自己的利益,满足别人就是义。

所以,项羽把玩着劫掠来的财宝,舍不得赏赐,把大印摸得铮亮,也舍不得授予部下。刘邦则不同,翻开《史记》,每一位功臣的传记中,都是一连串的因功受赏记录。物质奖励不算,光是授爵位一项,少的五六次,多的十几次。

刘邦的用人之道,处处显示了一个“博”,胸怀的博大,所以,他有资格容纳天下英才,也有资格坐拥锦绣山河。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刘邦吸引人才的核心思想:真

刘邦一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而“真”就是他人格魅力的最显著特征。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对部下才有吸引力,才具有向心力。

人格魅力,首先得会做人,做真实的人。人们读《史记》,往往看到了流氓般的刘邦,其实仔细揣摩,这难道不是真性情的刘邦?建团队需要共事环境,神是用来敬的,人才是用来亲的,像神一样高高在上,哪来的亲,没有亲怎么共事?

刘邦的真,首先表现在不藏不掖,喜怒哀乐真情流露。

比如他不喜欢儒生,除了“溺冠”,张口就骂,粗鲁得很。因为这个臭毛病,有一回被一个叫随何的谋士呛了一顿:你不是说臭儒生没用吗?当年没有我,给你二十万大军你能打得过英布吗?你能拿下淮南国吗?别忘了我只带了二十个随从就替你把英布搞定!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刘邦一缩脖:开玩笑的,开玩笑的!

这种憨态可掬的认错态度,放在一个领导身上,一点不损伤他的伟岸,反而让人更加亲近。

刘邦与郦食其的见面更有意思,本来刘邦趾高气扬,大骂郦食其是酸儒,结果这个酸儒不酸,属辣椒的,把刘邦呛得像个孙子:你想成就大功业,眼光还那么短钱;你智谋不如我,勇气又不如我,我来帮你,你还不想和我想见,你太不自爱了!

刘邦赶紧赔小心:对不起对不起,刚才听别人介绍,误会您了,您请上座!

请问有几个领导能有这种胸怀?能有这份真性情?自以为是的时候,像公鸡,认输的时候该夹尾巴就夹尾巴,不论上下级,只论事理,只论性情,面对这种领导,部下能不油然而生亲近感吗?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刘邦的“人才三字经”是天赋也是自选

广,是刘邦人才选择的开放度;博,是刘邦人才使用的有效度;真,是刘邦人才吸引的粘合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所以,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被打得满地找牙,却总能起死回生,意气消沉,却总能被重新填充弹药,濒临绝境,却慢慢建立起了必胜之势。

那么,刘邦的“人才三字经”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既是他个人经历的熏陶,自然形成,这叫天赋;也是客观环境的逼迫,被动选择,这叫自选。

刘邦起兵前的大半辈子在干什么?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是事实,游手好闲却有失偏颇,难道人世间只有从事生产,才叫“不闲”?刘邦虽不事生产,但也从来没闲过,他有公职——泗水亭长,他要游走江湖结交豪杰。

只不过,生产是看得见工作,有可以兑现的短期回报,而刘邦从事的是看不见的工作,看不到短期回报。刘邦正是用看不见的积累,养成了一个天赋,最终还给了刘太公一份大家业。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这个天赋就是洞彻人性,透析人心。

刘邦为什么活得那么真?早年游走江湖,与兄弟们的患难与共,相互帮扶,养成的大开大合的侠客情!

刘邦为什么那么宽容?早年经历的辛酸、苦厄,让他比一般人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人情的可贵,和情谊的宝贵!

刘邦为什么那么大气?人生四十不惑,浪迹江湖大半辈子的刘邦,比所有人更懂得,什么叫身外物,什么叫舍得!

等等!

什么叫被动的自选呢?刘邦出身是小地主家庭,过安生日子绰绰有余。可是如果放在谋天下这个平台上,他的先天劣势暴露无遗。

搞懂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才知道项羽输得不冤,高祖实在是高

拿他跟项羽做一个比较。司马迁说项羽白手起家,这个说法不客观。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家庭,早年项羽跟随叔叔项梁,四处流窜作案,总能得到庇护,难道不是靠家族的底蕴?后来夺了会稽郡太守殷通的兵,如果不是项氏家族的关系,殷通凭什么窝藏项氏叔侄?就连他们竖起的旗帜,也把项燕当LOGO。

所以,项羽是政治富二代,刘邦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项羽有项梁领路,有项氏家族做支撑,刘邦做了皇帝后,刘家都扒拉不出来几个人!怎么办?危机意识促使刘邦,必然选择更宽广的人才吸纳政策。

有时候,先天优势也是劣势,项羽如是;认清先天不足,以渴求的心态对待人才,反而迎来转机,刘邦如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