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漢五年,劉邦在衆人的擁戴下,于荥陽汜水之北舉辦了登基儀式,大漢帝國正式挂牌上市。

環顧身邊一個個倒下的對手,劉邦未免有幾分小得意,一次洛陽宮宴上,他忍不住問大臣們:諸位兄弟們跟我說說心裡話,我到底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到底在哪兒?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大臣們說:陛下您雖然傲慢,項羽表面仁慈,但是您能把利益與天下人共享,而項羽嫉賢妒能,有功不賞。劉邦呵呵一笑: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是以為我禽也。”

雖然我謀不如張良,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但是我能用得了這仨人傑,項羽就一個範增還不能用,這才是根。

劉邦的這個自述,成為後來每一位上司者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曆來成功之道就像天上的雲,看得見摸不着,哪個上司不希望手下人才濟濟,問題是為什麼劉邦隻有一個,項羽卻有一堆?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韓信對這個問題有過解釋。

他被劉邦降為淮陰侯後,倆人有一次擺龍門,品評各位将軍們的武力值。劉邦來了興緻,問韓信:像我這水準你認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反問,你自己呢?韓信說,臣帶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了:既然如此,你怎麼被我擒獲了呢?韓信的解釋是: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是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說了兩點,一是你雖不善統兵,卻可以統将,二是您的這個本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我們這種凡夫俗子所具備的。

顯然韓信這話言不由衷,是為前面的話打更新檔。是以,韓信要麼不敢說,要麼從來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實,劉邦的人才之道,其核心思想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廣、博、真!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劉邦選拔人才的核心思想:廣

劉邦“溺冠”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一個粗魯的印象,似乎劉邦非常不尊重不重視人才。其實劉邦選拔人才的第一個次元,就是态度上的重視。

1.态度上重視:

《史記 郦生陸賈列傳》記載:

“聞沛公将兵略地陳留郊,麾下騎士适郦生裡中子也,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

攻略陳留是劉邦起兵之初,可見劉邦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地都要詢訪當地的人才。态度是誠懇的,連士卒都不放過被咨詢,心情是急切的,“時時”追尋。

被譽為西漢“儒宗”的叔孫通,在劉邦稱帝前他的專業知識毫無作用,那期間,叔孫通“兼職”替劉邦“倒賣人口”,給他介紹了一批“适銷對路”的人才。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可見,劉邦的人才挖掘工作很系統,不是一時興起。

2.标準上寬松:

說到劉邦的人才标準,人們情不自禁就想起他對儒生的蔑視,經常抓過人家帽子掏家夥作案。拿别人帽子當尿盆這種事,恐怕也隻有劉邦幹得出來。

即便如此,你又發現一個怪現象,劉邦帳下儒生衆多。這肯定不是劉邦需要更多尿盆子,而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劉邦選材不以個人喜好為準,範圍放得很寬松。

就這一點,很多上司者一輩子也做不到。劉邦帳下的人才有這麼幾個特點: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不問身份,官宦、平民、儒生,來者不拒;

不論職業,五行八作具備;

不看德行,雞鳴狗盜皆可入夥;

不分親疏,鄉黨親朋可以,“外來戶”也歡迎;

不究恩怨,無論過去有多大仇,來的都是客。

劉邦的這個人才觀,跟他的經曆和時代背景有關系。劉邦出生在戰國末期,貴族養賓客的習俗還有殘存,劉邦本人就是信陵君的粉絲,跟養了數千門客的張耳交往甚密。因而,劉邦骨子裡有一股江湖俠氣,有一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處世之道。

是以,劉邦雖然不喜歡儒生,但是依然懂得自我克制,收攏了一大批儒生。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3.方法上靈活:

劉邦的人才來源,除了上述的推薦與招聘方式,還經常主動挖别人的牆角。比如陳平是張良挖來的,英布是随何說降的,項伯是被張良策反的,每個人才的擷取,劉邦的方法和代價也各不相同,限于篇幅不細分析。

以上三條人才選拔思想的“廣”,讓劉邦陣營始終處于領先地步。而項羽則不斷萎縮,部衆死的死,跑的跑,最鐵杆的項氏子弟大多都降了劉邦。人才的流向,不光是智力的流向,更始人心所向。

劉邦任用人才的核心思想:博

比人才選拔更重要的是人才使用,即如何讓他們發揮價值。對照中國儒家思想才發現,極其讨厭儒生的劉邦,其實是儒家好弟子。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1.信:用人不疑

劉邦的這個特性,在陳平身上最典型。陳平此人不大守傳統道德規則,他背了幾個“污點”:貪财,接受别人賄賂;變節,頻繁換主人;陰險,獻計獻策充滿陰謀。甚至周勃、灌嬰等人指責陳平,幹出過“盜嫂”的惡劣行為。

劉邦接到投訴,也不由畫魂,畢竟是倚重的謀士,不能不小心。于是劉邦召來陳平,拿周勃等人的話指責他。陳平很坦然:我不接受賄賂沒法生活啊,改換主人是因為前主人們都不能重用我,你如果也不想用我,我扭身就走!

劉邦一聽,原來如此,自己沒關照好部下,讓他生活無着落了。趕緊向陳平道歉,重重地賞了他一筆錢,還提了他的職務。

漢三年,陳平獻計,以重金收買項羽部下,制造謠言離間項羽與範增的關系。劉邦采納了,一次性給陳平四萬斤黃金,任其支配,從不過問。四萬斤相當于今天十幾噸,把它交在一個“經濟嫌疑犯”手中不聞不問,這得多大的信任度!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2.智:善于納谏

納谏就是“助智”,劉邦一生中幾個關鍵性的轉折點,都離不開智囊的出謀劃策。

比如,在被項羽屢屢痛扁的狀态下,依然艱難地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合圍,這個決定性謀劃來自于張良的“下邑之謀”。

再比如,除掉範增這個心頭之患,來自于陳平的“離間計”。又比如,扼守關東,聯齊抗楚,這個計策來自于郦食其。再比如,垓下之戰完成對項羽的緻命一擊,來自于張良和陳平的共同建議。

總之,史料裡呈現的劉邦,是一個離開謀士就玩不轉的“低能形象”。是以,劉邦才感慨不如張良。很肯定劉邦不是智障,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的主見,能自我否定,接納别人的意見,其實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很多上司者不願意在部下面前示弱,固執己見,把自己包裝成“最強大腦”,結果往往落入剛愎自用的陷阱。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是以,納谏是一種見識,更是一種境界。聰明的上司往往把自己的好想法,巧妙地“轉讓”給部下,功勞歸部下,既調動了部下的積極性,又赢得虛心納谏的美名,劉邦當如是!愚蠢的上司一味否決别人的建議,處處顯示自己的高明,項羽當如是!

3.仁:有容乃大

楚漢戰争牆頭草無數,鐵杆“魚粉”也不少,劉邦對待這些人,采取了寬認為懷的基本思想,為他的人才統一戰線,增添了炫目的人性之光,也給他的大業加油助力。

比如蒯通,多次鼓動韓信自立,雖沒有促成此事,但韓信從此心裡長了根雜草。事情敗露後,蒯通說:“韓信是我主人,我為他出謀劃策難道不是我的本分嗎?”竟然獲得了劉邦的寬恕。

劉邦有個老鄉叫雍齒,起兵不久就背叛了劉邦,把他逼成了流浪漢。幾經輾轉,雍齒被迫又投回到劉邦帳下。劉邦雖然對雍齒十分痛恨,但還是選擇了寬容,接納了他。後來雍齒被立入十八功臣榜,排第十七位。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與劉邦的寬容相反,項羽一次次對盟友舉起屠刀,他自己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被他殺了四個,逼反的更多。形勢不明晰的情況下,如果隻拿狹隘的道義衡量人,無疑自掘墳墓。

4.義:不吝恩賞

大家腦袋别在褲腰帶上玩命,目标隻有一個——利。能不能滿足部下的利益訴求,決定了追随者的數量多少。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不光部下好利,上司者也一樣。犧牲自己的利益,滿足别人就是義。

是以,項羽把玩着劫掠來的财寶,舍不得賞賜,把大印摸得铮亮,也舍不得授予部下。劉邦則不同,翻開《史記》,每一位功臣的傳記中,都是一連串的因功受賞記錄。物質獎勵不算,光是授爵位一項,少的五六次,多的十幾次。

劉邦的用人之道,處處顯示了一個“博”,胸懷的博大,是以,他有資格容納天下英才,也有資格坐擁錦繡山河。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劉邦吸引人才的核心思想:真

劉邦一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而“真”就是他人格魅力的最顯著特征。一個擁有人格魅力的上司者,對部下才有吸引力,才具有向心力。

人格魅力,首先得會做人,做真實的人。人們讀《史記》,往往看到了流氓般的劉邦,其實仔細揣摩,這難道不是真性情的劉邦?建團隊需要共事環境,神是用來敬的,人才是用來親的,像神一樣高高在上,哪來的親,沒有親怎麼共事?

劉邦的真,首先表現在不藏不掖,喜怒哀樂真情流露。

比如他不喜歡儒生,除了“溺冠”,張口就罵,粗魯得很。因為這個臭毛病,有一回被一個叫随何的謀士嗆了一頓:你不是說臭儒生沒用嗎?當年沒有我,給你二十萬大軍你能打得過英布嗎?你能拿下淮南國嗎?别忘了我隻帶了二十個随從就替你把英布搞定!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劉邦一縮脖:開玩笑的,開玩笑的!

這種憨态可掬的認錯态度,放在一個上司身上,一點不損傷他的偉岸,反而讓人更加親近。

劉邦與郦食其的見面更有意思,本來劉邦趾高氣揚,大罵郦食其是酸儒,結果這個酸儒不酸,屬辣椒的,把劉邦嗆得像個孫子:你想成就大功業,眼光還那麼短錢;你智謀不如我,勇氣又不如我,我來幫你,你還不想和我想見,你太不自愛了!

劉邦趕緊賠小心:對不起對不起,剛才聽别人介紹,誤會您了,您請上座!

請問有幾個上司能有這種胸懷?能有這份真性情?自以為是的時候,像公雞,認輸的時候該夾尾巴就夾尾巴,不論上下級,隻論事理,隻論性情,面對這種上司,部下能不油然而生親近感嗎?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劉邦的“人才三字經”是天賦也是自選

廣,是劉邦人才選擇的開放度;博,是劉邦人才使用的有效度;真,是劉邦人才吸引的粘合度,三位一體,互相促進。是以,劉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強,被打得滿地找牙,卻總能起死回生,意氣消沉,卻總能被重新填充彈藥,瀕臨絕境,卻慢慢建立起了必勝之勢。

那麼,劉邦的“人才三字經”是怎麼來的?我覺得既是他個人經曆的熏陶,自然形成,這叫天賦;也是客觀環境的逼迫,被動選擇,這叫自選。

劉邦起兵前的大半輩子在幹什麼?不事生産,遊手好閑。不事生産是事實,遊手好閑卻有失偏頗,難道人世間隻有從事生産,才叫“不閑”?劉邦雖不事生産,但也從來沒閑過,他有公職——泗水亭長,他要遊走江湖結交豪傑。

隻不過,生産是看得見工作,有可以兌現的短期回報,而劉邦從事的是看不見的工作,看不到短期回報。劉邦正是用看不見的積累,養成了一個天賦,最終還給了劉太公一份大家業。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這個天賦就是洞徹人性,透析人心。

劉邦為什麼活得那麼真?早年遊走江湖,與兄弟們的患難與共,互相幫扶,養成的大開大合的俠客情!

劉邦為什麼那麼寬容?早年經曆的辛酸、苦厄,讓他比一般人更懂得生活的不易,人情的可貴,和情誼的寶貴!

劉邦為什麼那麼大氣?人生四十不惑,浪迹江湖大半輩子的劉邦,比所有人更懂得,什麼叫身外物,什麼叫舍得!

等等!

什麼叫被動的自選呢?劉邦出身是小地主家庭,過安生日子綽綽有餘。可是如果放在謀天下這個平台上,他的先天劣勢暴露無遺。

搞懂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才知道項羽輸得不冤,高祖實在是高

拿他跟項羽做一個比較。司馬遷說項羽白手起家,這個說法不客觀。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家庭,早年項羽跟随叔叔項梁,四處流竄作案,總能得到庇護,難道不是靠家族的底蘊?後來奪了會稽郡太守殷通的兵,如果不是項氏家族的關系,殷通憑什麼窩藏項氏叔侄?就連他們豎起的旗幟,也把項燕當LOGO。

是以,項羽是政治富二代,劉邦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項羽有項梁領路,有項氏家族做支撐,劉邦做了皇帝後,劉家都扒拉不出來幾個人!怎麼辦?危機意識促使劉邦,必然選擇更寬廣的人才吸納政策。

有時候,先天優勢也是劣勢,項羽如是;認清先天不足,以渴求的心态對待人才,反而迎來轉機,劉邦如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