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王朝,清朝皇帝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尤其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他是一位丰神俊朗、才高八斗的风流皇帝,身边有很多佳人相伴,儿女成群。不过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89年的生命中,只有17个儿子,并非民间流传的百子千孙。在这些皇子中,人们最熟知的应该是五阿哥永琪与十五阿哥永琰(即嘉庆帝)。除这二人外,有资格继承乾隆皇帝的人,还有二阿哥永琏、七阿哥永琮、以及十二阿哥永璂,这三位从宗法伦理上来讲,都是嫡子。今天子渊要讲述的就是命运悲惨的十二阿哥永璂。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永璂幼年时期剧照

在历史上,乾隆皇帝原配皇后富察氏生育的二阿哥永琏,是乾隆皇帝的嫡长子,他天生聪慧、气度优雅,有王者风范,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将其秘密立为储君。不幸的是,永琏在9岁的时候身染恶疾,药石无医,不久就去世了。无奈之下,乾隆皇帝只能将他与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永琮当成继承人培养,为了稳固永琮的地位,乾隆帝多次在朝臣面前提及他的嫡子身份,虽然没有指明永琮为储君,但是大臣们都知道皇帝的心思,对永琮也不敢怠慢。可惜的是,永琮未满两岁便不幸夭折,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富察氏伤心欲绝,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乾隆皇帝及孝贤纯皇后剧照

在富察氏的葬礼上,由于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二人不够“悲伤”,没有眼泪落下,乾隆皇帝暴怒,以“不孝”之罪剥夺两人的皇位继承权,此后,二人就在惶恐中相继而亡。四阿哥永珹,被过继给和硕履懿亲王胤裪为子,从宗法伦理上来讲,他已经不属乾隆皇帝一脉,这也使他失去成为储君的资格。正因为此,五阿哥永琪成为乾隆皇帝事实上的长子,永琪文武兼备、博学多才、工书善画、仁孝敦厚,备受朝臣赞誉,乾隆皇帝也对其寄予厚望,是最没有争议的皇位继承人。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永琪少年时期剧照

可是天不遂人愿,这位朝野上下都认可的“储君”,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冬,患上附骨疮,一直受病痛的折磨,久久不能治愈。御医们束手无策,乾隆皇帝就只能祈求于虚无缥缈的“天”,加封永琪为荣亲王,用喜气冲去病痛的晦气。可惜奇迹没有出现,永琪在次年三月病逝,年仅25岁。永琪死后,十二阿哥永璂就是最有希望成为储君的皇子。永璂是乾隆皇帝继后辉发那拉氏的儿子,拥有嫡子身份,他的才能虽然不及兄长,但是有仁义之心,因此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大臣们为使国本稳固,便纷纷上书,奏请乾隆皇帝加封永璂,赐予其爵位稳定朝野人心。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故宫景阳宫

然而乾隆皇帝却有着自己的顾虑——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南巡途中,皇后辉发那拉氏与乾隆皇帝的矛盾爆发,甚至以“断发”威胁乾隆皇帝,致使皇室颜面无存,两人的夫妻情分也从此刻彻底消失,乾隆皇帝收回皇后的金策、印章,将辉发那拉氏打入冷宫。次年夏天,辉发那拉氏在抑郁之中死去,乾隆皇帝命令内务府以皇贵妃礼(实际仅相当于嫔)将其葬于裕陵。因此,对于是否册封永璂,乾隆皇帝心中拿捏不下。经过一番计较之后,他最终未同意册封,并开始疏远和冷落永璂。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乾隆皇帝与继后剧照

皇后辉发那拉氏被打入冷宫之后,令妃魏佳氏(永琰之母)就开始代管后宫诸事,永璂在宫里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昔日活波可爱、开朗阳光的十二阿哥,在周围人的冷言冷语中,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情大变后的永璂,除参加必要的宴会和祭祀外,基本不会跨出宫门半步,整日待在自己的院落,或惆怅或悲伤。乾隆皇帝对永璂的冷落,也导致了他在宫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服侍他的太监宫女都敢对他不敬,内务府也经常肆意克扣永璂的供给。永璂面对周围的恶意,根本无力招架,为求清净,他干脆申请编修《御制满蒙文鉴总纲》,不问世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就这样,永璂在人生最后的十二年中没有再说一句话。

乾隆皇帝最可悲的嫡子,沉默十二年不说一句话,死后凄凉草草安葬

▲令妃魏佳氏画像

永璂到了20岁要结婚成家的年龄时,乾隆皇帝才出面为这个儿子张罗一桩婚事,其余时间都没有过问。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正月,十二阿哥永璂和十五个永琰同时生病,乾隆皇帝前前后后亲自探望永琰三次,赐予的物品更是不计其数,但是他始终没有过问永璂。在世人的恶意和父亲的冷落中,年仅二十五岁的永璂走到了人生终点。乾隆皇帝听闻他的死讯后,神情淡然,没有追封什么爵位,仅以宗室成员身份将其安葬。永璂身为嫡子,只因为母亲的过错,就被皇帝冷落,从13岁开始就生活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最后在病痛中结束自己凄惨的一生,令人感触不已。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