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玉龙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49,阅读时间:8分钟
杯酒释兵权是妇孺皆知的一个历史故事,赵匡胤黄袍加身到了皇帝之后,有一天请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吃饭,这些兄弟没有一个是吃素的,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在酒桌上,赵匡胤借着酒劲儿,突然说出了一番话,当初你们拥立我当皇帝立了大功,如果哪一天,你们的手下也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该如何呢?
这几个威风凛凛的将军一听,顿时张口结舌,大脑一片空白,根本答不上来,不过他们都是人中龙凤,极其聪明,虽然没有答案,但是有更管用的办法,这群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起身、离座、下跪的动作,并伴之以悲痛的表情高呼:我们想不出办法,但大哥放我们一条生路。
赵匡胤继续半醉半醒地说:你们忙了大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了,不如交出兵权,做个富家翁怎么样?
拜把子兄弟纷纷拍手叫好,表示一切都听大哥的,立刻交出兵权,从此回家数钱。
这个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流传非常广,几乎力压宋史,成了赵匡胤摆平藩王的官方事迹,很可惜,这个足够精彩,元素又足够简单的故事,虽然获得了高流量,但它却并不是真的。
01
这个故事最早来自宋朝人丁谓写的《谈录》,里面只是说了赵匡胤经常和把兄弟一起喝酒,并没有杯酒释兵权的事情。
到了宋徽宗年间,李煮写了《续资治通鉴长篇》,开始出现了赵匡胤让兄弟们主动交出兵权的说法,但是李煮非常的鸡贼,他在自注中标明:这个说法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大家爱信不信。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 毕沅写的《续资治通鉴》,杯酒释兵权的场景才开始丰满,趣味性十足,一下子成了爆款,流传至今。
喝一顿大酒,给很多钱,就能让各个藩王(节度使)放下手中的权力,安心回家过日子,估计唐玄宗听了会流泪,康熙听了会沉默。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怎么会丢了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如果不是藩王反叛,康熙怎么会八年的时间没睡过一场安稳觉。
原来都是因为少了一顿大酒啊,早知道,把安禄山或吴三桂叫来喝个天昏地暗,再猛升他们的退休待遇,削藩不就易如反掌了吗?
很显然,唐玄宗和康熙的智商并不比宋匡胤低,不会想不到这种方法,之所以没使用,是因为杯酒释兵权在现实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各个藩王或节度使,其实就是一个区域性的皇帝,他们的统治区域是一个独立王国,自己收税、自己任命官员、自己招募训练军队,定期给皇帝上贡就可以了,所以他们没有一个人缺钱,做富家翁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也有人说,如果不交出权利就会丧命,因为做藩王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不得善终,但是实际上,交出权力会死得更快,因为没有兵权,皇帝仍然猜忌,而自己已经丧失了议价权,只能任人宰杀,参照韩信。握住兵权,实在不行还有反抗的余地,参考朱棣老兄。
如果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只是个传说,那么,赵匡胤是如何不杀功臣却又让他们乖乖交出权力的呢?我们邀请受害节度使符彦卿来讲述一下事发经过。
02
这位仁兄的经历记录在《宋朝事实》里,这本书的原作者是南宋承仪郎李攸,后来被收录进明朝的《永乐大典》,后来又被录进了《四库全书》,经过多轮官方认证,受害经过相当靠谱。
公元963年冬季,符彦卿入朝拜见新任皇帝赵匡胤,得到了盛情款待。
赵匡胤请他喝大酒只是基本操作,又送了一堆名牌衣服,玉腰带,美女和名马,还直接升为三公,成了第一节度使,符彦卿历经三朝,跟过皇帝郭威、皇帝柴荣,但他现在感觉,赵匡胤才是最好的大哥。
给了那么多,皇帝赵匡胤却什么都没有要,在喝酒的时候,只提出了一个不是请求的请求,就是要遵守大宋减轻衙役的规定,地方上干工程一律不能免费征调农夫百姓,都要用士兵去完成。
这个规定是针对所有节度使的,符彦卿收了这么多赏赐,当然第一个表态:全力支持赵哥,绝没二话。
第一次觐见皇帝完成,符彦卿回去的路上兴奋异常,不是因为升官(三公)、发财(赏赐)、娶老婆(送美女),而是因为赵匡胤丝毫没有削弱他的权力,对一个节度使来说,权力才是他的本体。
皇宫之内,赵匡胤比符彦卿还要兴奋,他的兴奋,不是因为符彦卿表现得非常忠诚,而是因为符彦卿已经钻入了他的圈套,只要他伸出手指,轻轻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精巧的机关就被启动了,符彦卿的权力将会一点一点,最终一滴不剩的尽收囊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句是赵匡胤原创的名言,自从坐上龙椅,赵匡胤没有一天不发愁,五代十国短短60年,已经出了8姓14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几乎都是靠叛变上位(包括他自己),身为第一节度史拥兵十万的符彦卿,如何能让赵匡胤睡得着?
而赵匡胤的圈套,就从那句不经意的“士兵干工程”开始。
符彦卿还是很讲信用的,回到封地以后,就免除了老百姓的徭役,把修水利工程的老百姓放回了家,然后让部队里的士兵放下刀剑,搬上砖头,顶了上去。
不久,符彦卿又接到了朝廷的通知,现在有个国家级的大工程,各节度史都要派兵去援建,先聚集京城,后由中央统一调度。而且,后面还附注了详细的招聘规定,由于工程期较长,任务繁重,只要那种体格健壮、没有家室的“城中少年”、“乡间少年”。
符彦卿还是积极响应,这些少年光棍士兵本来就是部队不安定因素,现在去了中央,还不用自己发军饷,岂不两全其美,而且工程干完了就回来了,也不用担心本地兵力不足。
但朝廷的招工完成后不久,符彦卿的麻烦就来了。
首先是来自大哥的批评信,赵匡胤下诏斥责他工作不力,连自己的属地都治理不好。(专恣不法、属邑不治)
其次,从中央派来一群专家下来挂职当知县,手把手帮助他工作,这群来挂职的中央官员虽然只是知县,但个个是大佬,比如大理正(副部级)、监察御史(专门弹劾宰相),都是些惹不起的人物。当然,身为三公的符彦卿,对这些大佬还是镇得住的,但最让他不爽的,是随这些大佬来的另一些级别相对很低的“场务监官”。
这些监官啥也不干,只干一件事情——收税。
说白了,就是断你的财路。
有人怀疑,堂堂第一节度使,手握十万铁骑和精兵,不能反抗吗?
符彦卿不是傻子,他当然想过反抗,但当他清点了一遍军队后,顿时大梦初醒,部队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稍微能打的都在工地上搬砖,即使让他们回来,也疏于训练,最能打的(单身少年)都去了遥远的京城,现在正在奉召和水泥,叫都叫不回来。
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现在连拿枪的人都没有了,还是老实认怂吧。
当然,好戏还没有结束,很快赵匡胤便又派了周谓(中央办公厅秘书长)去当永济县知县,周谓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见了符彦卿连马都不下,只是点头而已,(略不降屈),当然,符彦卿要是知道这位仁兄来的目的,就不会奇怪为何他这么冷淡了。
周谓一上任就开始重审案件,不出几天,刑场上就挤满了人头,都是符彦卿忠实的狗腿子们。
公元969年,有人检举符彦卿谋反,朝廷将其贬为凤翔节度使,但是宋太祖又发布诏令,考虑到符彦卿身体不好(符彦卿患疾),就别去凤翔了,直接到洛阳养老吧。
如此,宋初第一大嗜血军阀,便过起了人畜无害的圈养生活。
03
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是否真实发生,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有一件事情却很清楚,就是想要完成释兵权这么高难度的事情,只靠一杯酒是绝对不可能的。
有些历史故事,为了增加曲折性,提高传播度,会极度简化,省略掉巨量的技术性细节,所以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惜很多人不知道,所以“书呆子”这一群体盛行不衰。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