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川,十九年(214)攻陷成都,此事见诸史册。但相对不为人知者,便是刘备入川时还携带了一支东吴兵马。

这支东吴盟军的统帅便是吕岱。相关记载见于《吴范传》与韦曜《吴书》,可知确有其事。

吕岱在入川之战中表现平平,记载寥寥,且中途返回东吴,可知其主要任务乃是充当孙权的眼线。事件背后又关乎孙刘双方的博弈制衡。

本文想就吕岱入川的始末记载,分析其行为逻辑以及时代背景。

本文共 48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吕岱入川的历史背景

刘备入川,表面是替刘璋抵御外侮,实际是包藏祸心、图谋益州。彼时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均有预料。

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黄)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蜀书 黄权传》

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华阳国志》

有鉴于此,刘备携吕岱入川便显得多此一举,甚至有可能为“事后分赃”埋下隐患。因此便需要谈一谈刘备为何要这么做。

这和东吴的战略布局与利益诉求有关。

在鲁肃拟定的《榻上策》中,孙权需要先经营江东,之后进伐刘表,最后吞并刘璋,统一长江流域的下、中、上游,与北方分庭抗礼。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指攻占益州),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吴书 鲁肃传》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鲁肃:竟长江所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早在刘备入川之前,东吴便曾多次试图进伐益州。

第一次是周瑜做南郡太守时计划单独入川,结果出兵前夕不幸病死。第二次是刘备借南郡之后,孙权派遣宗室孙瑜领兵入川,又遭刘备阻挠。

(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指孙瑜)俱进取蜀。”--《吴书 周瑜传》

(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刘)备不听军过。--《献帝春秋》

刘备阻挠吴军的托辞十分冠冕堂皇,不仅以“托名宗室”为由,甚至宣称“若不获请,当放发归于山林”。逼得孙权哑口无言。

周瑜、甘宁并劝(孙)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指孙权放弃伐蜀),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吴书 周瑜传》

因此,刘备此次单独入川,虽然名为替刘璋助战,实际心思却难以预料。

孙权一方不希望让刘备独吞战果。刘备一方鉴于之前放出大言,声明无意进取益州,也不好拒绝孙权安插的眼线,因此只得携带吕岱一并出发。

从《法正传》、《云别传》的记载看,孙权对刘备入川的实际目的应该有所洞察。这是因为刘备的继室孙夫人始终与兄长同气相闻。

孙夫人与刘备成婚时,除了侍婢之外,还携带了许多部曲,这些部曲在荆州“纵横不法”。不难看出,“东吴吏兵”乃是以陪嫁为名,负责替孙权刺探荆州情报。

(孙)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云别传》

按照孙夫人的“主母”地位而论,其麾下心腹理所当然可以渗透进左将军府,把刘备集团的相关动向汇报给孙权。

从这个角度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反映的即是刘备与孙夫人之间的相互提防。二人成婚数年而无子嗣,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孙权)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蜀书 法正传》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孙夫人才捷刚猛,刘备心常凛凛

从历史发展看,刘备入川不久,孙夫人便携刘禅顺江东下,而孙权则“大遣舟船迎妹”。可见孙氏兄妹对刘备入川的实际目的早已知晓,因此釜底抽薪,试图以刘禅为筹码,增加日后讨还荆州的资本。

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夫人欲将后主还吴,赵云、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云别传》

由此可知,随同入川的吕岱,可以视作替孙权监视刘备的探子。

吕岱的兵力、行程与随军时间

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分析,可以大致还原吕岱入川的相关信息。以下按兵员数量、入川行程与随军时间三方面进行论述。

(1)兵员数量

从可见史料看,吕岱入川携带了至少二千人。不过出于监视刘备的目的,吕岱似乎并不参与前线的作战任务,只是随军同行。

按韦曜《吴书》记载,吕岱曾“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可知随同入蜀的吴军数量不少于二千。

建安十六年,(吕)岱督郎将尹异等,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韦曜《吴书》

而刘备入川时,携带的兵马总数是“数万人”,可据此大致推算吕岱军在刘备军中的数量占比。

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蜀书 先主传》

另外刘备与刘璋反目时,刘璋的谋士郑度曾说“左将军兵不满万,悬军袭我”。可知吕岱麾下的二千兵士大约并不参与直接的军事行动,导致真正作战时刘备麾下尚不满万人。

郑度说(刘)璋曰:“左将军县(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蜀书 法正传》

(2)入川行程

从吕岱引诱张鲁的地点(汉兴寋城)来看,他无疑已经抵达了汉中前线。

汉兴郡是东汉末年的新置郡国,有后世学者疑其为汉安郡,在雍县、陈仓一带,后被划入扶风。吕岱在此对张鲁做了一些招诱工作,不过成果有限。

曹公分关中置汉兴郡国,游楚为太守。--刘昭注引《魏志》

汉兴,疑即汉安改名,或中平末郡立旋废,至魏武复分置,又改名。--洪亮吉

其中吴、蜀两方对此事的记载稍有冲突。《吴书》称张鲁对吕岱的招诱心怀疑惧,事不成行;但《蜀书》则另有说辞。

(吕岱)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鲁嫌疑断道,事计不立。--韦曜《吴书》

从《李恢传》、《彭羕传》、《霍峻传》的记载看,刘备抵达葭萌之后,与张鲁方面并未展开直接的军事对抗,反而遣使通好。

(李恢)从至雒城,(刘备)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蜀书 李恢传》

先主亦以为奇,数令(彭)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汉中)称意,识遇日加。--《蜀书 彭羕传》

建安二十年(215)张鲁败于曹操时,刘备也曾遣黄权“率诸将迎鲁”。

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蜀书 黄权传》

因此吕岱“西诱张鲁”,有可能只是刘备与张鲁遣使往来的一环,并非欲对张鲁不利。鉴于史料的有限性,对此权作推测。

(3)随军时间

吕岱的随军时间史书无载,不过从《吴范传》可以稍加推测。

按记载,吕岱返回白帝时,宣称“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可知吕岱归吴时,刘备与刘璋已经开战。

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吴书 吴范传》

白帝即永安,属巴东郡,是出入益州的门户。如果白帝彼时由刘璋控制,吕岱便无法成行。换言之,吕岱归吴时,白帝已经被刘备集团夺占。

按《先主传》记载,白帝被刘备集团攻占当在其入川翌年(212),由诸葛亮、张飞等人“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可知吕岱东归,不会早于建安十七年(212)。

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蜀书 先主传》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吕岱:刘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

“部众离落,死亡且半”这一记载不见于《蜀书》,可能是为刘备避讳所致。不过按战争的惨烈程度看,应该是指雒城之战,雒城由刘璋之子刘循镇守,“被攻且一年”。

先主进军围雒;时(刘)璋子(刘)循守城,被攻且一年。--《蜀书 先主传》

该年(212)年末恰逢曹军伐吴,孙权“呼先主自救”。然而彼时的刘备深陷战争泥淖,脱不开身。因此孙权只好召还吕岱,抵御曹军。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蜀书 先主传》

(十七年)冬十月,(曹)公征孙权。--《魏书 武帝纪》

从刘备一方看,携带吕岱这个东吴眼线入川本就是迫不得已,因此正好顺水推舟,把这个烫手山芋送走。

不知是否出于个人情感因素,吕岱归吴后,对孙权表示刘备入川“事必不克”(见前文注引),当然战争结果并非如吕岱预言。这大概是因为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的后续援军,改变了刘备、刘璋双方的兵力对比。

另外从《袁涣传》的记载看,吕岱离开益州的时候,刘备所处的形势确实很不妙。当时曹魏方面甚至传言刘备已经阵亡,导致魏国“群臣皆贺”。

从《袁涣传》的行文顺序看,此事发生在“魏国初建”时,即建安十八年(213)前后。

魏国初建,(袁涣)为郎中令……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袁涣是刘备所举茂才),独不贺。--《魏书 袁涣传》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时有传刘备死者,魏廷群臣皆贺

严格意义上看,刘备自入川至攻陷成都,前后历时四年(211-214),中间不乏庞统战死、马超归降等意外事件。他能够夺占益州,确实存在较大的偶然成分。这也可以解释《吴范传》中“臣所言者天道,而(吕)岱所见者人事”的历史背景。

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孙)权以难(吴)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吴书 吴范传》

吕岱入川的军事成果

虽然吕岱入川的主要目的是监视刘备,在作战方面出力有限,不过他还是获得了不小的成果。

这个成果,就是吕岱策反并收降了部分旧属刘璋的将领。

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将军李异。

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蜀书 先主传》

此李异,疑即刘璋将降吴者。--赵一清

李异其人籍贯无载,在各类记载中,他曾与庞羲、甘宁等人并称。庞羲是司隶河南人(见《刘焉传》),甘宁则是益州巴郡人。因此李异究竟属于东州集团还是益州集团,尚存疑窦。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吴书 甘宁传》

不过从《英雄记》记载的李异曾参与杀害故主赵韪(巴西人),而赵韪又“阴结州中大姓”来看,李异更有可能是益州人。

(赵)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赵)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韪军,斩韪。--《英雄记》

按《法正传》记载,刘备围攻雒城时,法正曾给刘璋修书劝降。书信称“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

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蜀书 法正传》

孙刘联盟的博弈制衡:论吕岱入川事件

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

其中“孙车骑”指孙权,“弟”当指孙瑜,即孙权派遣孙瑜、李异、甘宁等人为入川的后援力量。

照此记载,吕岱归吴后,孙权其实又派遣了一支队伍,入川瓜分胜利果实。可知此时的李异已经自刘璋麾下倒戈归降了东吴。

张松在世时,曾对刘璋进言,称“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即二人存在通敌嫌疑。

(张)松复说(刘)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指刘备),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蜀书 刘璋传》

张松虽然背主求荣,不过此言倒是符合实际情况。庞羲后来降了刘备(见《先主传》),李异则归顺东吴。从李异的履历变化看,吕岱入川前他是刘璋部将,吕岱入川后他成了东吴爪牙,其中始末不言自明。

从籍贯角度看,在孙权的后续行动中,李异跟随甘宁一道行动,或许便是因为二人出身益州,熟悉当地环境的缘故。

另外按韦曜《吴书》记载,吕岱曾“督郎将尹异”招诱张鲁。尹异在《三国志》及裴注中仅此一见,或许是“李异”的讹写,鉴于史料有限,对此权作猜测。

(吕)岱督郎将尹异等,以兵二千人西诱汉中贼帅张鲁到汉兴寋城。--韦曜《吴书》

小结

吕岱入川之事记载甚少,连吕岱本传都不及此事。这无疑是刘备、孙权双方刻意隐讳所致。

理由也不难理解。吕岱随同刘备入川,充分证明了孙刘联盟的脆弱浅薄,将双方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展露得淋漓尽致。

吕岱领兵入川,参战记载寥寥,却致力于招诱刘璋部曲;刘备携吕岱入川,又享受了甘宁、李异等东吴援军的利好,却也未想过给盟友分一杯羹。

有鉴于此,孙权在听闻吕岱汇报的“刘备事必不成”后,便谴责预言“刘备将得益州”的术士吴范,其中不乏幸灾乐祸之意。

刘备攻占成都之后,不思归还荆州,却又托言“须得凉州”,无赖程度同样令人震惊。

(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蜀书 先主传》

当然,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孙、刘两家在入川之战中均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而吕岱恰恰是最重要的人证,几乎全程见证并参与了其中的种种丑行。

因此《吕岱传》对此事完全忽略,其履历自“孙权统事”之后,便很快跨到“建安二十年”。至于随刘备入川一事,更是了无线索,只能求之于裴注。

概而论之,对吕岱入川事迹的剖析,有助于理解孙刘双方的战略布局与利益诉求,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