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这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战役,直接全面打响了中日两国的战争。这是一场伤亡惨重的系列战斗,这种惨烈程度甚至有人将其直接比作
东方的“凡尔登绞肉机”。
事实上这场战役中隐藏着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细节,对于战争的推进和后续走势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世界知名的战役中,日本人本想投入举国之力直接在三个月内终结这场侵略战争,结果中道受阻。而蒋介石方面一开始本来设定的战略方向是撤退,后期又改变了主意,直接拉开了这场造成大规模伤亡惨剧的序幕。

那么在这场战争的战略部署过程中究竟有着那些故事和细节?造成了怎样的结果?最终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走向又有着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淞沪会战背景和战略构想,牵着日本人的鼻子走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彻底撕下了侵略中国的伪装,直接打响之后的八年战争。虽然卢沟桥事变是战争的开始,但实际上双方的第一场大规模作战却是一个月后的淞沪会战。
当时中国军民一心,抗日情绪高涨,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进入了相当激昂的备战状态。为了打好这场侵略战争,不仅大量征兵调集了各地的部队,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周密的部署。
按理来说,战斗从北京打响接下来的走势也应该是从北向南,一路抵抗或是进攻这样的发展过程,那么为什么后来会从淞沪地区打响,一路从东向西推进呢。事实上这就是当时由国民党将领“土木系”陈诚最早提出的战略构想。
(陈诚)
陈诚提出的这个战略的依据就是,自古以来从北向南的战斗绝大多数都比较成功,比如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最终来侄子的皇帝宝座,开启了永乐时代。虽然这种事情除了地理和环境上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不过国家兴亡的大事不容马虎。
而与从北向南不同,从东打到西的失败却是有相当科学的理论和事件支撑,比如太平天国运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以及内陆地区以河网密布为代表的各种复杂地形,十分不利于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机械作战。因此在淞沪会战中日双方遭遇开战前,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敌人的战场走向,打乱他们的作战计划。
为了引导敌人向东向南的兵力部署,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在上海集结,8月13日主动向日本驻虹口的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淞沪会战正式打响,日本人也按照预先设想的一样,成功的被我军牵到了东线。
淞沪会战掠影,蒋介石几次改变作战指令
15日拂晓日本第十军援军根据松井石根大将的指示从金山卫登陆淞沪战场,在完成登陆后,随即分兵第6师、18师绕道后方的关键铁路线逼近淞沪中心地带,上海告急。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日寇中就包括策划南京事件臭名昭著的日本将领谷寿夫,不过他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就被送上了位于南京的国际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并为自己的犯下的罪孽买单。
(蒋介石)
而这个阶段蒋介石就犯下了
第一次战略指挥上的错误
。根据最初的兵力部署,在日军第十军的登陆地点本来应该驻守着张发奎带领的第八集团军下属的4个师和1个旅的主力部队,不过随着战事的展开,
蒋介石不劝阻执意将这部分守关兵力调到了上海的正面战场,从而导致了金山卫缺乏守卫,被日本人钻了空子
,
并顺势占领了松江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战略据点,正因如此中国军队出现了被包夹的趋势,只能整体向后撤退。
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出现了腹背受敌的早期征兆,前方有日本原有主力部队,后方又有日寇援兵,按照日本的战略部署,在完成对上海的包抄后,他们将会迅速结束战斗,然后将战争的重点转向内陆地区的华中、华东一带的战场。
事实上淞沪地带的大场地区早在日军之前的大规模轰炸中就已经失守了,当时在苏州地区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只能被迫放弃一直坚守的江湾等重要阵地,向着苏州河南岸进行战略转移。
不过就在全军完成撤退前,蒋介石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分布一部分兵力留下来驻守在闸北一线,于是当时的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就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前往闸北四行仓库。
造成蒋介石这次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欧美国家寄予太大希望,当时国联即将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世界战争局势的问题。而蒋介石将宝全部压在了这次会议上,妄想通过国际上的关系影响中日战局,或者说让日本人知难而退结束侵华构想。显然蒋介石打错了算盘,也高估了人性。
另一方面很快
谢晋元就率领400多名战士驻扎在了闸北地区的一个四行仓库中,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这里驻守了800多兵力,而这名义上的800人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800壮士
。此时驻守在四行仓库谢晋元部成为了在其他部队撤退后,苏州河北地区的唯一我方战略据点,实际上已经处于敌人势力范围中央,面对的危险可想而知。
不过谢晋元等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抵抗或是产生任何的退缩情绪,从刚一进驻开始他就对手下的战士们说明了当前的情况,要将四行仓库当成这400多人的根据地,与敌人周旋作战或是被敌人打死成为自己的坟墓,总之没有上级的撤退命令他们就得死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很快日寇就发现了谢晋元等人并立即对其展开猛烈打击和进攻,在接下来的
4天时间里,谢晋元带领战士们死守最后的这个据点,成功击退了敌人的6次疯狂进攻,歼灭数百名日寇
,但敌我兵力差距太过悬殊,很快四行仓库周边的所有区域就被日军占领了。这些日本人还公然在附近插上了自己的膏药旗,在四面皆是飘洒的红白中,四行仓库的中国旗帜格外显眼。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旗帜代表中国军民没有放弃抵抗的信念和意志,有了这面旗帜,民众们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支撑和希望,如果战士还没有放弃抵抗,老百姓们就永远不会放弃抗争,当地的抗日救国团体就会继续奔走战斗,积小流成江河,有时候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所以当谢晋元部接到撤退命令后他们已经成为了当地民众眼中的大英雄,甚至连撤退过程都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从淞沪会战就能看出,虽然当时的日军很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战术分析,但国民党蒋介石方面也并非无懈可击,他的几个失误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军民损失,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
日本第十军大规模登陆前,本来蒋介石已经下达了撤退到新登堡防线的命令,然而过了没多久他就不顾陈诚等人的劝阻执意改变了主意。
和刚才提到的原因一样,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出现了失误,尤其是对国际力量的介入太过执着和重视。他希望英美等国可以介入到中国的战场上,但
当时这些西方国家面对希特勒的崛起也是一地鸡毛,根本无心关注东方发生的事,而美国当时也刚刚走出1929年那场伤筋动骨的经济危机,现今面临重要问题就是恢复发展经济,然后通过孤立主义政策,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涉足战争泥潭
。虽然蒋介石寄希望的这些国家在上海地区都存在着一些不能放弃的利益,但在自身存亡面前,这些蝇头小利或许也不足以令其在乎到为蒋介石出头的地步。
所以当淞沪战场的局势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的兵力已经顺利完成南北包夹,蒋介石仍然不顾谋士们的建议,屡屡下出错误的命令,导致几十万战士陷入困局,正面战场防线直接被敌人冲破。
最后还是顾祝同和陈诚当机立断地调整了作战策略,让吴克仁带领国民党67军从松江赶往金山方向,拦住日军第61师的行进脚步,延缓敌人的进攻时间,为当前身处险境的几十万军人赢得宝贵的生机。
(吴克仁)
吴克仁带领的67军赶到松江时还没来得及完成部署,就遭到了日军的打击,只得拼死抵抗了三天的时间,最终
包括吴克仁内的第67军全军战士全部壮烈殉国
。
而日军在突破松江防线后,直接分兵前往南京,主力部队则继续向嘉兴地区推进。
在切断沪杭地区的重要交通线后,日军第16师团也在江苏太仓地区登陆,和之前完成登陆的日军第6师、第18师完成合拢。再一次威胁几十万中国军队的安全,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不过这个命令还是来得太晚了,敌人已经部署好了进攻的阵线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向撤退的中国军队发起了从空中到地上的全方位打击,最终撤退变成了溃逃,造成了伤亡十数万中国军人的惨剧,上海也彻底宣告沦陷。
在前后历经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淞沪会战也彻底结束,
29万中国军人付出了生命,淞沪大片地区落入敌手,沦陷后的上海和南京等城市成为了日寇手里任人宰割的鱼肉,直接导致了南京惨剧的发生。
从另一方面来讲,日军从淞沪会战结束就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就是在告诉日本人,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就是百日做梦,即便他们举国之力拿下了淞沪会战的胜利也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他们要面对的是更为精锐的部队和更为严密的战术阻击,而这种耗时长,花费巨大,损失严重的战斗他们还要进行8年时间。
正如最开始设想的那样,面对南方和中部地区的环境和地形,日本人再也找不回淞沪会战时候的优势,中国人也向这些日寇们证明了我们军民一心,有着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坚定信念,侵略者终都将被我们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