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咸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九日(公元1852年9月11日至11月30日)间,已经攻占湖南永州、道州、桂阳州、郴州等近乎大半湖南的太平军,兵临长沙城下,意图拿下他们眼中这座

一攻即破的“烂城”。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此前攻城拔寨,锐不可当的太平军,不仅没有打下长沙城,反而折戟沉沙,连西王萧朝贵也战死城下。

这是太平军自起事以来战死的第二位创始王。

无奈之下,太平军被迫绕道岳州,进入湖北攻打武昌、汉阳去了,清军取得了长沙保卫战的胜利。

在这场保卫战中,领导者是湖南巡抚张亮基,但筹划城中一切防守事宜,并制定适时出击战略方案的是其幕僚,自喻“今亮”的左宗棠。

见石公(张亮基号石卿)于围城中,握手如旧,干以数策,立见施行。---《左宗棠文牍.庚申与胡润之书》

贼背水面城,援师既扼其东北,已自趋绝地。惟西路之要在土墙头、龙回潭。贼时过江掠食,先以一军西渡,扼其他窜,可一鼓歼也。---《左宗棠年谱》

宗棠负才气,喜言事,亮基一以兵事任之。---《养知书屋札记》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正是这场保卫战,让有心之人看到了左宗棠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和后勤上的统筹能力,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位。

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以帮办团练大臣的身份到达长沙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少一位懂军事、能统筹的全能型人才。

故此,他开始挖张亮基的墙角,只是左宗棠拒绝了他。

当然,这是曾国藩的第一次邀请,而事实上,曾左二人的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欢。

除了有胡林翼、郭嵩焘、江忠源等共同的好友外,更多的是对治国、治军等有共同的话题,虽然此时二人的身份有天壤之别,但丝毫影响不了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只是左宗棠非常清楚,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攻下了武昌,而张亮基也由湖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湖北更有一大堆事情等着自己去做,筹备湘军事小,收复武昌、抚恤难民事大。

故而,他才会在给自己女婿陶桄的信中透露了惋惜之意,在曾国藩这种才能稍微欠缺的老板手底下干活,也许更能承托自己的才华,不过现在只能放弃了,要怪,就怪曾国藩来得太迟了。

做人得有始有终,答应了张亮基,就要协助到底。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左文襄公书牍》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咸丰三年正月初二,太平军顺江而下直取金陵。

正月二十一(公元1853年2月28日),左宗棠跟随张亮基到达武昌,面对湖北省城因为战争带来“城内凋残,不堪寓目”的重创,他很快投入到了恢复武昌民生的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

在此期间,他和曾国藩之间依旧有着书信的往来。

但是,左宗棠不清楚的是,此时身处长沙练兵的曾国藩遇到了难题。

他除了和老湘营的王鑫关系日益恶化之外,还遭到了长沙城中各级官僚的排挤,也没有得到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鼎立支持,在多方为难之下,于咸丰三年八月跑到衡州练兵去了。

打落牙齿和血吞。

跑到衡州的曾国藩,尝到了在地方上练兵的艰辛,远不如在京师做官来得舒服,尤其是像他这样的文官掌军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受了委屈还不能有任何的冲动之举,否则,如何对得起皇帝的重托!

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清史稿》

这一刻,曾国藩更加期待有一位可以统筹后勤、协调多方资源的人才相助,而他心中的人选依然是左宗棠。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当然,他也很清楚,身在武昌湖广总督府的左宗棠,此时是抽不开身来帮他的。

不过,远在京师的咸丰帝为他创造了一次邀请左宗棠的新机会。

咸丰三年九月十三日,张亮基被咸丰免去了湖广总督的职务,调到山东做巡抚去了,这一次,左宗棠没有跟随,辞别张亮基后,依旧跑回湘阴老家继续隐居。

曾国藩大喜过望,然而,喜过之后却是忧愁,因为左宗棠再一次拒绝了他。

如果说第一次邀请被拒绝还说得过去,那第二次拒绝,就让曾国藩难以理解了,他想不通左宗棠这次拒绝了理由。

站在曾国藩的角度,时逢国难之际,拥有经世之才,抱有治国之心的左季高,明明可以帮助自己,为何要拒绝呢?

是因为自己给的条件达不到人家的要求,还是因为他不甘屈尊于自己之下?没有人告诉他答案!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不过,让曾国藩稍有欣慰的是,左宗棠不仅拒绝了他,也拒绝了湖南巡抚骆秉章、安徽巡抚江忠源的邀请,看来并非是对他有任何的不满,也许,有其他难以说出口的原因吧!

只是,这样的大才不为自己所用,甚为可惜!

故而,咸丰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曾国藩给江忠源的信中对左宗棠充满了无奈和哀怨。

季高、筠仙,仆寄书山中,属其来衡练兵,远付皖中,助阁下一臂之力,现皆未来。---《曾国藩全集.书信》

按照他的计划,只要左宗棠愿意出山相助自己,那么湘军成型将会加快,这样也能尽早的和远在安徽的江忠源形成呼应,以成功业。

只是左宗棠的拒绝让他的计划得以延长,心中的不快和芥蒂由此也种下,埋下了日后失和的诱因!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

汪郎说

当然,曾左二人的失和诱因,只是汪郎一家之戏言,不必当真。

但人性如此!

对于人来说,固然喜欢锦上添花,但在自己最为困难的时候,还是希望别人可以雪中送炭。

孔圣可以杀少正卯,曾半圣为何要超脱凡俗,无欲无求?

咸丰三年腊月十七(公元1854年1月14日),安徽临时省城庐州被太平军攻破,江忠源投水自尽时,曾国藩的湘军才草具规模,根本无法也来不及增援安徽战场,未完成他对江的军事战略承诺。

也许,这也会加深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一些怨言吧!

注:

《骆文忠公自订年谱》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浅析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过程(二):也许左宗棠二拒入幕是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