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蜀后主刘禅为中国语言宝库贡献了“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两个经典词语,堪称千古笑柄,其中“乐不思蜀”逐渐演变成中性词,但“扶不起的阿斗”则成为“懦弱”、“无能”、“昏庸”的代名词,也成为贬斥不争气的弱者的“口头禅”。

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弄不清刘禅名字的读音,对他的成长经历和历史功绩也知之较少,但只要一提起

“扶不起”

三个字,都会对他在位时的傀儡形象和投降后的贪生怕死津津乐道。尤其通过演义类小说和影视舞台剧的虚构渲染,

“阿斗”

严重偏离了本来面目,成为被黑得最惨的三国君主。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

01

根红苗正,立为太子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14岁的刘禅为太子。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公元223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一共当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也许是为了给演义中

的形象寻找合理的依据,或是为了宣泄对刘禅“不战而降”的情绪,三国爱好者都先入为主地认定刘禅从小就是个傻瓜(四川话:傻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刘禅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百无一用,将父辈几十年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送,简直瓜得有盐有味,进而对他的智商严重怀疑。其实,刘禅一点儿也不傻。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蜀汉太子刘禅

刘禅是刘备和妾室甘夫人的儿子,并非嫡长子。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刘理,均为庶子。在储位争夺之中,因刘备无嫡子,三个庶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按照宗法制度,“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刘禅虽然年长,占得先机,但如果不是德才兼备,能力出众,是肯定不会被选为继承人的,毕竟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世英明的刘备怎会将皇位交给一个傻子?!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汉昭烈帝刘备

如果后主刘禅真的昏庸无能,也许屁股还没坐热,江山就要改姓了。

02

名师教学,成绩优异

刘备虽然出身寒微,但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为了让

“革命”

后继有人,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非常重视。在荆州时期,刘备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坐镇后方负责后勤的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曾亲自抄写《申》、《韩》、《管子》、《六韬》等书让刘禅研读。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这样评价刘禅:“朝廷(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

在《刘备敕刘禅遗诏》中,刘备也提到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相父”诸葛亮

可见,刘禅的才智、气量和勤学上进的精神深得诸葛亮赞赏。正因为刘禅

“过于所望”

,才堪继承皇位。

当然,以诸葛亮的

“情商”

,不可能公开贬低刘禅,这两处评价多少有溢美成分,但诸葛亮作为一个睿智沉稳的政治家,本非阿谀奉承之流,是绝不会拿江山社稷开玩笑,给一个

“学渣”

打“好评”的。

话说刘禅被立为太子后,刘备对他要求更加严格,聘请

“名师”

,悉心教导。董允与费祎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先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侍从太子,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而费祎调任太子庶子。

董、费二人均为朝廷肱骨之臣,与诸葛亮、蒋琬合称“蜀汉四相”,有了他们的言传身教,刘禅的治国理政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蜀汉大学士尹默,也是刘禅的老师,他通诸经史,尤精《左传》、《春秋》。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

名师出高徒,刘禅收获颇丰。除了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外,刘禅还努力学习“武艺”,据《寰宇记》载:“学射山,一名解石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禅于此学射。”有了名师教学,刘禅的“各科成绩”表现优异。

03

平衡派系,稳定政局

刘禅继位之初,先帝伐吴新败,国力亏空,西北和西南叛乱四起,中原魏国虎视眈眈,江南东吴敌友不明,真可谓是危机存亡之秋也。

在朝堂上,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以赵云为代表的“皇叔派”,明争暗斗,形成“三派鼎立”之势,刘禅面临巨大的执政考验。

但刘禅审时度势,多方权衡,决定遵照先帝临终嘱咐,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委亮以军政大权,以此平息党派之争。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英明”的。诸葛亮也不负众望,军事上先后平定西羌,降服南蛮,结盟东吴,并举兵五次北伐曹魏,内政上兴修水利,规范户籍,发展外贸,为蜀国赢得了

“和平发展”

的内外环境。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白帝城托孤

面对权相当国,刘禅并没有心理失衡,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相反,他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把支持诸葛亮集团作为蜀国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国策。名曰“扶不起”,实则

“大智若愚”

的刘禅深知,如果君臣不和,必生内变,从而动摇蜀国根本。更重要的是,刘禅根本没有实力去改变局面,加强集权,倒不如顺势而为,以保国泰民安。

在如何处理权臣问题上,刘禅选择了得人心,顺民意的为政举措,维持了君权和相权的平衡,促使三足鼎立中实力最弱的蜀汉政权长期安定团结。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蜀汉政权

所以裴松之赞曰:“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04

独掌朝政,休养生息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独掌朝政近三十年。在亲政期间,刘禅纠正了诸葛亮以

“军事为纲”

的路线,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维护了国内稳定。

在魏延和杨仪谋反之争中,刘禅巧施帝王之术,一箭双雕灭掉

“悍将权臣”

,铲除了朝堂上的两个“刺头”。为了集权,刘禅废除丞相,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迁蒋琬为大司马。尚书令负责行政事务,大将军大司马均为军职相互制约,这种新的权力分配避免了权臣当国的局面,刘禅显然是要把在“相父”身上失去的自尊找回来。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蒋琬:字公琰

蒋琬死后,刘禅索性

“自摄国事”

,总揽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

在分析了三国态势和力量对比之后,刘禅果断停止了“北伐大业”。诸葛亮数次北伐,的确起到了以攻代守,积极防御的效果,也屡获小胜,但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诸葛亮把

“克复中原”

作为毕生信念,以弱蜀伐强魏,实际是逆势而动,把蜀国臣民裹入了由他驱动的

“战争机器

”,其利弊得失刘禅心知肚明。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蜀后主刘禅

刘禅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战略思想,力主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伺机北伐的政策。客观地看待,刘禅的一系列为政举措是得当的,是有利于政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他作为一国之君留下的政治答卷是合格的。

当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在背城一战、流亡东吴、难逃云贵及献城投降几条路中,刘禅最后采纳了谯周、卻正等投降派的建议,舆榇自缚,投降邓艾,蜀国就此灭亡。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好皇帝

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在司马炎安排的宴会上,刘禅一句

“此间乐,不思蜀”

。让他的历史形象定格为“庸碌无能”,“没心没肺”的昏君。但他的无奈、屈辱、痛苦,以及沉重的叹息,都掩藏在了历史的厚重长卷中,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多少前朝兴衰事,一杯清茶谈笑中。

谢谢赏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