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刘伯温,博通经史,善于谋断有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才,被当时的人称为江左才子之首,诸葛孔明在世,正是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朱元璋一统了天下。据《明史刘基转》记载,刘伯温跟曾跟朱元璋有过一段谈论丞相之职的对话,朱元璋问,在杨宪、汪广阳、胡惟庸三人中,谁来做丞相比较合适,刘伯温回答十分中肯,既巧妙的应对了朱元璋的测试,又对三人做出了准确的评价。刘伯温先是劝说朱元璋留任李善才,又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说汪广阳比杨宪的气度还小,说胡惟庸则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暗指其有可能会祸乱大明。有趣的是在刘伯温这么说之后三人最后的下场都是惨死,刘伯温也是被毒死,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复杂的情况呢,朱元璋又是怎么想的呢?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终究不过皇帝跟大臣的权力之争罢了

说起明朝那些事,当时的明朝分为两大派,一是淮西集团,头头是李善才,骨干包括胡惟庸,成员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为主,另一个是浙东集团,以刘基刘伯温为主。朱元璋最先提拔杨宪,把杨宪安排进中书省,让其担任中书右丞,希望他努力打探,作为老朱打入中书省的钉子,可惜杨宪不好好搞情报,却开始搞起了党争,投奔投奔了浙东集团。杨宪没事打打李善才的小报告,但没等能到,李善才自己却被病倒了。这也就出现了明史记载的一段对话。李善才倒是挺善于长命百岁的,别看他现在小病一场,活得倒是比,杨宪刘伯汪广阳温他们久多了。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这边身为左丞的李善才病倒了,朱元璋就安排了汪广阳进入中书省,提拔汪广阳继任左丞。这汪广阳也是并无太大才能的一个人,他既不是淮西集团的人,也不是浙东集团的人,也就是说他为皇上卖命,当起皇上安插的眼中钉,却为人低调,在中书省勤打招呼,少说话,办事效率不高。偏偏不想出风头的他被杨宪盯上了。于是杨宪对汪广阳发起了道德攻击,以对母亲不孝顺的理由让他成功被朱元璋贬出了中书省。但是杨宪并没有收手,反而欺人太甚上书建议把汪广阳流放到南海去,好家伙汪广阳说我招谁惹谁了我。如刘基所言,杨宪这个人心胸太狭隘,凡是对他不满的同僚,都被干倒了,而且还大多是淮西集团的大臣。这边身为淮西集团的胡惟庸看不下去了,再放任杨宪这样目中无人下去可怎好,就参了杨宪一本,并且一告就准。原因朱元璋老早就看杨宪不顺眼了,天天打小报告就算了,还不是为皇帝办事,派你去中书省去当卧底,结果居然敢暗中跳槽?!老朱勃然大怒,加之刘善才告发杨宪“放肆为奸事”,杨宪就此被处死。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而杨宪的背后是谁?是刘伯温啊。在朱元璋听了刘伯温对杨宪三人的评价后,他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就是说只有刘伯温才能做宰相。但是刘伯温突然就冲动了,说自己“疾恶太甚”,“不耐繁剧”,还说“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什么意思?就是天下只有你刘伯温能做宰相,但是高傲说自己脾气不好,又懒得管这一摊子事,当前的人恐怕都不能胜任,还是慢慢来吧。这么一来,老朱又不高兴了,给脸不要脸?但是老朱压住了火气,一来刘伯温还不能给弄倒,刘伯温是个聪明的人,十分善于谋断,甚高于老朱,留下他可以帮老朱少走点弯路,但是也不能任其发展自己党羽。老朱听了刘伯温的自谦之言,有点不对劲,这是隐约猜出自己在想什么了?朱元璋心里不太爽,说是疏远也好,防乱也罢,在明朝刚走上正轨,刘伯温就被打发回老家了。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刘伯温人退朝堂,心却不退,安排杨宪在中书省好好工作,还时不时派儿子进京城办事,传达自己的想法。老朱看这人,哟还想着别的事呐,那就只能打到了。胡惟庸告发倒了杨宪后,趁热打铁攻击起了刘伯温。于是乎胡惟庸说刘伯温在老家却占有王气之地,有刘伯温改南京风水在前,况且他有风水方面知识,万一真有着心思呢,老朱起了心思。这边刘伯温也知道自己摊上事了,不能坐以待毙,就跑到南京去了。诶,在皇帝您眼皮底下,总不能不相信我再干别的事了吧。可好巧不巧,刚到南京,又染上了风寒,也就是普通的感冒,但是胡惟庸来了,还带来了朱元璋亲自指派的医生。对朱元璋来说只有死人最安全,这么一出,不知是不是别有用心,咱不知道,史书上也不记载,只知道,刘伯温死了。老朱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但真相是不是呢,反正老朱又除掉了一个眼中钉。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这边刘伯温死了,他身处的浙东集团自然没多大能耐了,但是紧接着,又有一个刺头冒出来了,胡惟庸成了淮西集团,甚至是朝堂上的最大目标了,在李善才因病辞退后,胡惟庸可谓是春风得意,毫无对手,摇身一变成了左丞。朱元璋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只是太沉得住气了,于是,汪广阳又从南海被召回来了。老朱还是对汪广阳抱有期望的,还想让他做自己的眼线,于是汪广阳成了右丞。但是不知道汪广阳是经受了大风大浪还是怎么的,做事更低调了,整日饮酒吟诗,还做了胡惟庸的小跟班。得嘞,朱元璋没办法了,不能再用以往的小手段对付他了,于是锦衣卫就出现了。锦衣卫不仅负责皇帝的安全,还负责大到每个臣子小到民间百姓的动向,尤其是胡惟庸的,但这时胡惟庸没有收敛,依旧我行我素,于是胡惟庸的一些小罪行被上报了。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不慎摔倒被一个匹夫骑马车压死了,胡惟庸直接跳过流程,处死了那个马夫。还有一回别国使者到京城进贡,胡惟庸替皇帝私下见了就打发走了。朱元璋忍不了胡惟庸的态度了,于是向汪广阳出手了,既然汪广阳啥事不能办,就一起除掉算了,这就叫杀鸡儆猴。结果是不知道查出什么证据,说汪广阳跟刘伯温的死有关,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被赐死了。众位大臣一看这暗中其实是指向胡惟庸的啊,毕竟刘伯温的死关汪广阳什么事,于是大臣们又开始将矛头指向胡惟庸,说实话,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真就查出汪广阳的一个小妾是罪臣之女,而且还是胡惟庸给的。什么私杀马夫,截流贡使,瓜分国有资产犯妇,这些应该够杀头了吧,但是朱元璋还是想要一个更加确凿的理由。于是著名的胡惟庸案就出现了。不管是否胡惟庸要刺杀皇帝,历史上记载的那个惊险的鸿门宴的故事是否可靠,反正朱元璋给胡惟庸按上了造反的罪名。胡惟庸毫无翻身之地。

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被刘伯温举荐,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朱元璋又凭借胡惟庸案,大肆屠杀文武功臣各级官吏,并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之职,直接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正好对了朱元璋的胃口。早期听刘伯温之言,先故意提拔三人做宰相,之后实时监控,等三人犯错误再按罪名处死,不仅除掉了可能会危及自己皇位的人,树了权威,还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一职,设立了锦衣卫,真真正正做到了皇权高度集中。由此看来,杨宪、汪广阳、胡惟庸三人以及刘伯温为何惨死,其实是给老朱铺路了,可见朱元璋的城府之深,谋断之远,心狠手辣。到底是帝王心思不可猜,帝王心术最难看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皇帝和大臣的权力之争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