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公元4世纪时,就有1位船长发现,某些树叶的运动,存在昼夜差别。到了20世纪初,科学家认识到,不仅是植物,而且,动物和咱们人类也拥有生物钟。2017年,3位美国科学家因为确定了生物钟的运作机制,并且分离出了1个控制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获得了诺贝尔奖。最近,以色列学者首次发现,睡眠模式与饮食行为及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联系。咱们现在就来介绍其中的要点。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根据早期研究的结论,学术界按人们自然觉醒或睡眠的倾向,将睡眠模式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型,清晨型,也叫云雀型,习惯早起,早晨活力最强。晚睡型,也叫夜猫子型,半夜以前不睡觉,早晨机体运作困难。这2种类型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其余的大部分人,则属于中间型。以往,学者们通过观察性研究发现,夜猫子型的人,经常熬夜,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精神障碍、以及其他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云雀型与夜猫子型的人,在生理功能、认知水平、人格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深入探究这些差异的形成机制,以色列学者将研究的视野,瞄向了肠道微生物组。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学者们公开招募了91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这些人会送来自己的粪便样本,并且报告睡眠模式和饮食行为,研究人员则对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表明,云雀型与夜猫子型的人之间,存在着肠道微生物组差异。云雀型的人,另枝菌属Alistipes的比例较高,夜猫子型的人,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含量更高,这种细菌可以产生丁酸盐,而丁酸盐属于短链氨基酸,是睡眠与觉醒相关信号的来源。这项研究的发现证实,睡眠模式,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存在着密切关联。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云雀型与夜猫子型的人,在饮食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云雀型的人,摄入的水果和蔬菜较多,主要通过喝水补充水分,较少进食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夜猫子型的人,喜欢吃高脂肪食物,摄入大量的肉类,不爱吃水果,而且,会喝大量的含糖饮料。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此次研究,描述了肠道细菌在不同作息类型的人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确定,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会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但是,目前还不能确认睡眠模式、饮食行为、肠道微生物构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肠道微生物构成先发生变化,促使人们改变作息习惯,从而进食更多不健康的食品?还是反过来,因为不能按时睡觉,所以进食更多的不健康食品,导致肠道微生物构成改变?相信科学家,不久就会为咱们带来最终的答案。

睡眠模式,不仅会影响饮食行为,还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也会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以色列学者曾经做过1项研究,对24小时昼夜生活规律的小鼠的排泄物样品进行分析,每隔6小时取1次样本,结果发现,样本中60%的细菌数量和相互干扰,都会出现在昼夜之间发生波动,光线较暗的时候,细菌活动,消化营养物,修复DNA,并且不断增长。光线较强的时候,微生物就变身为管家,开始忙着排毒,生长出鞭毛,帮助微生物运行。科学家将生物钟分为中央时钟和周围时钟,中央时钟调节睡眠与觉醒,以及食物摄入节律和能量消耗,控制激素分泌。周围时钟,比如,肠道微生物活动,会调节葡萄糖吸收,肌肉、脂肪、肝脏等周围时钟,则会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胰腺周围时钟调节胰岛素分泌。如果作息紊乱,昼夜节律系统不同步,就会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咱们的祖先,千百年来习惯于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晚上没电,从不熬夜,是典型的勤劳云雀型。带着祖先留下的基因,却要当夜猫子,天天与自己的生物钟较劲,必然会付出健康代价。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