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安史之乱,是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平卢军兵马使史思明联合发动的一场反叛战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毫不客气的说,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这样一个折了“脊梁骨”的“残废”,却在安史之乱后又延续了140余年,藩镇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藩镇制度的确导致了唐朝中后期的国家动乱,但是割据叛乱党的藩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从安史之乱之后,唐设藩镇总计89个,参与过叛乱的藩镇只有11个,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藩镇还是能够听命中央,安心治理地方的。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唐朝藩镇制度的形成

政治制度与藩镇制度

唐朝建国,为了避免出现前朝因基层行政区域面积过大,地方长官权力过大的弊端,唐朝极力将地方行政区域缩小。秦汉全国郡国不足百个,而唐朝开元年间,郡的数量达到了328个,即使考虑唐朝版图有所扩大,这个数量也远超汉朝。

而地方行政机构的过小和过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会出现诸多问题,不得已唐朝在郡县制两级的基础上,又加了一级“道”,将天下分为十道,原本只是只做监察之用。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又发现地方政权权力过小,地方独自发展经济和防御外敌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武德年间,设“道”之前,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后又对都督加使持节,称为节度使,掌管地方军事大权,节度使制度成形。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旧唐书》

随着后来的发展,节度使不再单单是掌管军事的要员,唐王朝将政、军、财、监大权全部集节度使一人,使得节度使俨然成为唐王朝的“诸侯”。安史之乱后,为稳定局势,唐朝在内地也大设藩镇,唐朝藩镇制度基本成型。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军事制度与藩镇制度

唐朝将府兵制作为军事制度的主体,府兵制建立的基础,就是唐初建立的均田制。这时的府兵,可以得到充足的土地,也就有着足够的动力支撑他们为国而战,在府兵基础上建立的禁卫军,承担着“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重任。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兼并卷土重来,可分配给府兵的田地越来越少,府兵的素质和战斗力也随之下降。府兵制度瓦解,使得戍边重任全部依仗各个藩镇,藩镇逐渐拥有了自主的军事权,开始招募士兵。

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资治通鉴》

府兵制瓦解,直接导致戍卫京师的禁卫军的迅速衰退;而藩镇自募士兵,使得藩镇手握雄兵,形成了“雄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央弱而藩镇强的局面,中央再无能力以府兵控制四方。

在最初,节度使还只是临时的官职,至唐玄宗时期,权力下放,一人可任一地节度使十数年之久,此后唐中后期的藩镇制度基本确立。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藩镇在唐朝中后期的重要作用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地方藩镇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但唐朝依旧没有废止藩镇制度,这里有唐王朝本身权力有限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藩镇制度在唐朝的重要地位,藩镇制度已经成为唐王朝统治的根本,在诸多方面显示其重要作用。

藩镇对唐王朝在监察地方的作用

藩镇最初的形成,就是为了监察地方,即使在唐朝中后期,藩镇的这一职能依旧没有改变,简言之,藩镇就是起到唐王朝“耳目”的作用,而且在经过安史之乱后,朝廷困顿,为减轻朝廷负担,唐中期以后,就将监察权交给了藩镇。

必令郎官御史,分命巡察,则乘驿蹔往,难於委知,谅无益於澄清,反有增於劳扰。其天下县令,各仰本州府长官审加详察。——《全唐文》

在监察百官上,藩镇在中央与地方呈现出纽带的作用,在减小压力的同时,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吏治管控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藩镇与维护唐王朝的统治息息相关。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藩镇对唐王朝军事巩固的作用

藩镇制度虽然是安史之乱与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根源,但是在唐朝的绝大多数时期,藩镇制度依旧是唐王朝保证军事力量的最根本手段,即使在安史之乱时,藩镇也是唐王朝赖以平叛的主要力量。

被誉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郭子仪、李光旭,都是安史之乱中保卫唐王朝的藩镇势力,在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建中之乱”、“元和削藩”,所仰仗的军事力量都是各个藩镇的力量。

在整个中晚唐时期,藩镇虽然发生过一些叛乱,但从全国百十个藩镇来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对于这写叛乱藩镇的评判,所依仗依旧是其他藩镇的军事力量,在军事方面,唐王朝就是“神经中枢”,统辖着各个藩镇各司其职。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藩镇对唐王朝边疆稳定的作用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的目的就是统筹边疆各州县,发展集结军事力量戍卫边疆,只不过在安史之乱中,为了平息叛乱,在内地开始增设藩镇。这些藩镇在平时戍边,与战时支援边疆作战,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旧唐书》

唐朝在西南、西北等各个边陲重地,都设有藩镇,而且对于节度使的任用“非上将、贤相、殊勋,鲜有出镇者”,足见唐王朝时藩镇对于边疆稳定的重要影响,而且在藩镇的管辖上,中央王朝仍具有任免权,藩镇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藩镇对唐王朝国家秩序的作用

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经济崩溃,人口数量锐减曾经的开元盛世,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回忆,恢复国家秩序,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经济是唐王朝面对的重中之重,藩镇又成为了恢复国家秩序、发展生产的执行者。

滑州疮痍未复,城邑为墟,(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彰以身励下,一志农战,内检军戎,外牧黎庶,法令严酷,人不敢犯。数年间,田畴大辟,库藏充积,岁奉王税及修贡献,未尝暂阙。——《旧唐书》

唐王朝各地的藩镇在中央王朝的授权下,全力恢复社会生产,开垦荒地,安置流民,社会秩序得到迅速的恢复,藩镇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藩镇的运行也是在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展开的。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藩镇对唐王朝安抚安史余党的作用

经过八年的平乱,安史之乱基本上被剿灭,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叛将是通过招抚安定下来的,而不是通过军事绞杀平定的叛乱。此时的安史余党,依旧拥有十分强大的实力。

对于刚刚结束战乱的唐王朝来说,百废待兴,对于这些叛将能安抚就安抚,轻易不言动武。将权力下放,使各个节度使之间抗衡,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从而维护唐帝国的存在,这样一来,这些叛将自身安全受到了保障 ,又有其他藩镇制衡,也就降低了叛乱的可能。

结语

安史之乱过后的唐王朝,藩镇在地方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唐王朝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制度,虽然在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在唐朝的灭亡上,藩镇制度显示出了极大的弊端,但是其在安史之乱过后维护唐王朝140余年的统治上,发挥出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唐朝的藩镇制度是如何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废除它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