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媒:自控力强的人,其实不神秘

美国《大西洋月刊》1月8日文章,原题:成为不同的人,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事在我小时候,父亲在全家度假时做了一件至今让我困惑的事:跑步。在太阳升起之前起床,然后每天至少跑四五英里。他并不是要训练什么,不是想减肥,也没有明确目标,只是跑步。我问他为何那时开始跑步,他说没有了不起的动机,也没有什么顿悟。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很多人的梦想:决定开始做某事,历经磨难熬过最初阶段,然后坚持40年。虽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梦想,但常常难以企及。现在,我每周锻炼一到两次,这比我期望的要少。多年来,我努力培养各种各样的锻炼习惯,并为此购买健身器材,制订计划,出门去锻炼,但从来没有成为自觉。我的经历在那些想要改变做事方式的人当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想减少金钱浪费的人,比如想戒烟的人,比如想学一门新语言的人。新的开始是诱人的。我们告诉自己,这一次,真的要做一些不同的事,但很快就会被提醒,永远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美媒:自控力强的人,其实不神秘

关于改变习惯,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你真的想改变,就能做到。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在每天早上4点30分起床,以确保在上班前跑5英里,那说明你不够努力,或者意愿不足,或者动力不够,要更努力。现在,任何尝试过的人都可能会怀疑,这个观点肯定是胡扯。多伦多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表示,最近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决策在人类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比以前认为的要小得多,长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组合而成。他说,人们使用“自我控制”这个词时,往往会将两种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一种是个体性格中基本不变的元素(特质),另一种是个体在特定时间选择的行为方式(状态)。特质性自控力因人而异,强弱可能由遗传、文化和环境的某种组合决定。一个拥有高特质性自控力的人可能会非常准时,而一般人的准时可能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因兹利希特告诉我,一个在别人看来高度自控的人,可能并不像你那样经常进行行为自控,他们实际上不会在某个时刻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绪有更多的克制。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容易受到诱惑,偏离自己的目标。对这一小部分人来说,其他人每次都必须通过自控来抵制的事,比如睡懒觉、不去健身房、冲动购物、即使想戒烟也要抽一支,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是可行的选择。

并不是说个人改变或自我提升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培养新的习惯。但在实施之前,与自己和解或许是值得的。不规律的运动习惯不再困扰我,主要是因为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对待自己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来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可能不包括自发的日常锻炼,而是更关注阅读或烹饪这些我喜欢、对我有好处的事情。(作者阿曼达·马尔,传文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