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发生在辽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夏侯霸、夏侯威和公孙渊。故事梗概如下: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得知司马懿大军直扑襄平,阳隧守将卑衍与杨祚大惊失色,担心公孙渊有失,连忙拔营起寨,全军撤往襄平,不料却正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令夏侯霸和夏侯威各领一支兵马在辽水之滨设伏,命二人等卑衍与杨祚来到时发动突袭。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没过多久,卑衍与杨祚果然进入了夏侯霸和夏侯威的包围圈,二人立即杀出,卑、杨二人,无心恋战,夺路而逃。当逃至首山时,公孙渊闻讯也亲自率部前来接应。三人合兵一处,回军与夏侯霸兄弟交战,结果卑衍被夏侯霸斩杀,公孙渊所部大败,只得退回襄平,坚守不出,司马懿随即将该城团团围住。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时值秋雨连绵之际,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襄平一带水势上涨。公孙渊的运粮船通过辽河口,轻易将粮食运进襄平,而司马懿大军的营寨却被浸泡在水中。有部下向司马懿提出建议,将营寨移到地势较高的山上,遭到司马懿的拒绝。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几天后,司马懿令南寨的兵马后撤二十里下寨。襄平百姓见曹军撤走,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司马陈群对司马懿的这一举动疑惑不解,以当年司马懿八天歼灭孟达之事为例,质疑司马懿为何不加快战争进程,尽快拿下襄平。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司马懿回答道,当年孟达粮多兵少,自己粮少兵多,只能采用速胜的战法。而如今公孙渊兵多粮少,自己兵少粮多,无法采取速胜之策,只能寻找到最为合适的战机后采取将其歼灭。对于司马懿的回答,陈群佩服不已。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小说中描述的这场辽东之战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曹魏派出的将领也的确有司马懿和夏侯霸。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夏侯威和陈群却并没参加此次战役。小说中提到的夏侯威,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第四子,曾担任过荆、兖两州的刺史,是当时曹魏帝国东南地区的高级将领。不少,夏侯威却从未在东北地区任职,更谈不上参加辽东之战了。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小说中提到的陈群,在曹魏帝国只有一位,是曹魏帝国的三朝元老之一,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制定者,后来的曹魏西北名将陈泰就是陈群之子。不过,在辽东之战爆发的一年前,陈群已经病逝。因此,他也不可能出现在辽东前线。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不过,在辽东之战期间,的确有一位姓陈的司马随司马懿一起参战。此人名叫陈珪。不过,他并非汉末名士陈登的父亲,而是在曹魏并不知名的一位下级军官。他的名字也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和房玄龄的《晋书》,而是出现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当中。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至于辽东之战的具体经过,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或许有不少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为何辽东之战竟然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才结束呢?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自从曹睿下令征讨辽东开始,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当中。众多朝臣就对这一决定提出过反对意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司马懿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胜利结束辽东之战。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据《三国志》及《晋书》相关传记记载,曹睿特意找来司马懿进行询问。司马懿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一年。司马懿是这样表态的:进军需要一百天,作战也需要一百天,返回还是一百天,中途休息需要六十天。整个辽东之战从开始到结束,一年时间足矣。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这场战争的实际进程也证明司马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夏侯霸等人从洛阳出发赶往辽东。同年六月,司马懿大军来到阳隧。同年七月,司马懿开始围攻襄平,期间经历了三十多天的大雨。等到了八月,司马懿发动总攻,将公孙渊歼灭。

司马懿以速战速决闻名,与公孙渊交战,为何前后花了一年时间

之后,司马懿大军开始返回中原。如果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返回洛阳恰巧就是第二年的二月份。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此战过后,司马懿并没有回到洛阳,而是经河内郡的汲县、轵关来到了长安。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三国演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