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朝代说拾遗录(四):兴王赏谏非无法,却为贪令自择官。

历史上最早创建监狱的人是皋陶,这位传说中的公正之人,肯定不会明白为何惩戒关押罪犯的森严场所,一些朝代竟然变成了藏污纳垢之处。在这里,一个汉字大行之道,那就是“赇”。这个词的释义很简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贝”来“求”,简而言之就俩字“贿赂”。这里既有罪犯主动的各式“敬”,也有监狱胥吏的敲诈勒索。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古代监狱里即将处决的死刑犯,看起来应该是最难敲诈的了,但是监狱胥吏们依然有办法,他们可以在行刑和捆绑的方式上做交易。据清代方苞记载,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让他的同伙入狱谈判,索要财物。当时的术语叫“斯罗”。如果犯人很富裕,就找他们的亲戚谈。如果犯人比较穷,就找他们本人谈,最后一程的“体面”,是这些胥吏手中最硬气的筹码。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对于行刑的手段也是可以作价来谈判的,他们对凌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就先刺心,否则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还不死。对绞刑犯则说:顺我,一上来就让你断气。否则就缢你三次,再加上别的手段,然后才让你死。就连最难做手脚的斩首,他们还可以“质其首”。难道刽子手还能扣留脑袋吗?究竟如何“质”脑袋,确实有门道也未清楚,至于目的就是榨出油水,连死刑犯都不会放过。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通过这些“赇”的方式,一般能从富裕者那里敲出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从贫穷者那里也能把衣服行李敲干净。完全敲不出来的,就按照事先威胁的办法痛加折磨,就连最基础的捆绑犯人上都可以做手脚。不贿赂他,在捆缚时就先将其筋骨扭断。清朝大狱每年行刑的时候,死刑和死缓犯一概捆缚,押赴刑场待命,缓刑者除了日常“旁观陪跑”,这也是一种杀鸡儆猴,被处决的有十之三四,活下来的要几个月才能将捆伤养好。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有人会说,这些胥吏无非想要点东西,又没有什么仇,实在没东西,最后也别那么折磨人家,这不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吗?对此,监狱里老胥的回答:这是“立规”,目的是警告旁人和后人。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心存侥幸。胥吏们引以为戒的油水之规,自然也是长时间形成的陈规,既然这般心存恶意,这就需要克服良心的障碍,“赇”则替人免除了这些麻烦。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因为这些胥吏的手中有了权,它就会主动找上门来,甜蜜蜜地腻上你,叫你在绝对不好意思翻脸的情境中缴械投降,放下武器,跟他们同流合污,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无需是任何恶意,甚至相反,拒绝这种赇,倒需要几分恶意,需要翻脸不认人的勇气和执拗。因为赇通常是通过亲戚朋友的路子找上门来的。你不仅要翻脸不认谦恭热心的送礼人,还要翻脸不认那些看似热情张罗的亲戚朋友。

清官如何被腐蚀?清代监狱盛行“赇”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于是,贪赃枉法的成本又进一步降低了,拒绝贿赂的成本则进一步提高了。清朝本来还算清廉的官员,良心的障碍和礼节的坚守在此全面倒戈,反对他们本来应该维护这些公义,成为阳光与黑暗之间生存规则的帮凶。这些清朝的胥吏们,甜蜜蜜地、无可奈何地、半推半就地倒在温柔乡,又一个清官就这样消失了。

参考资料:《方苞集》、《皋陶作刑》

版权所有:林苑浮生工作室,求真、趣味、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