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

爪牙在古意当中属于褒义词,指的得力的助手,在陈寿笔下马超跟张飞、关羽两人并立,在《三国演义》当中马超也是五虎上将的一员,然而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名气太响了,盖过了马超,以至于人们忘记了马超。
马超出身名门,他是东汉开国功臣马援后人,不过传承到马腾这一代,家道中落,小时候他以砍柴为生,因为有羌人血统,马腾人高马大,又因为军功迁升军司马、偏将军,东汉末年,凉州割据,马腾也率兵反汉,成了凉州一带的军阀。
马超同样也有羌人血统,能征善战,《评话三国》中说他枪法万夫莫敌,凭借一条虎头湛金枪,连战张飞、黄忠、严颜等十二名武将,勇不可挡。
虽然评说都有夸大成分,不过马超年轻时确实有“健勇”之称,汉建安元年,马腾因为一点小摩擦跟韩遂部下阎行起了冲突,两人打着打着,阎行就用长矛刺向了马超,不曾想,马超竟然折断了长矛。
马超能力出色,一直活跃在战场上,曹操也想招揽他,马超不愿意拒绝了,甚至起兵反曹,马超不仅战斗力惊人,在战术的运用上也颇为得心应手,他跟曹操在潼关以一战时,就提出了据守渭河北岸,不过韩遂要求“半渡击之”,结果马超联军大败而归。
曹操听说了马超的计谋后也是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潼关一战后,曹操就开始忌惮马超,马超投奔刘备后,也立下了一下战功,刘备也非常欣赏马超,他为什么会突然从历史上“消失”了呢?仅仅留下了一句“二年卒,时年四十七”的死亡记录呢?
在诸多的史书当中,记载了两种马超,一种是勇武忠义的马超,另外一种是冷血无情。
马超反曹时,马腾和马家人都在曹操的手下当官,他一旦反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马家人肯定会受到牵连,因而被诛三族。
后来马超投靠了张鲁,他很受张鲁看中,封他为都讲祭酒,还打算将女儿下嫁给马超,张鲁的幕僚就提醒他马超被诛灭三族的事,还说: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
这大致的意思是马超连自己的族人都不管不顾,怎么会爱别人,张鲁听后就没有将女儿下嫁给他,马超也因为种种缘故,投靠了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马超弟弟来给他拜年,他气得捶自己胸口,还吐了血:
正旦,马种上寿于马超,马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百余口,全部都被杀害,如今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庆祝的!这里的马超似乎看上去并不冷血。
其实马超并不是一个冷血之人,只是他的雄心太大了,他不愿投靠曹操,张鲁也不是干大事的人,刘备很重用他,他也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可惜“下辨之战”改变了马超、张飞的命运。
下辨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前哨战,刘备准备充足,还派出了张飞、马超两员猛将,谁能想到两员身经百战的老将,被“见习生”曹休打败了,刘备一向重视人才,他为了拉拢赵云,宁愿摔自己的儿子,这一战刘备自然是十分非常失望。
马超不再掌军,而张飞也遭到了打压,魏延取代了张飞镇守汉中。
马超确实有才,但过于自负,因为他的自负还搭上了全家200口人,若是马超能有所作为,或许他还不至于这么懊悔,在临终前,他上书说:
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马超全家200多口人全部曹操所杀,只留下了一个弟弟马岱,他也是将马岱托付给了蜀汉,一句“余无复言”看得出他深重的愧疚之情。
至于史书没有正面记载这段历史,可能也是为了掩饰一下曹操灭马超三族的惨烈情况,曹操也不是一次两次诛灭别人三族,不过在正史都没有太多提及,毕竟曹魏最终统一了天下,曹操也成了太祖,曹家自然也要歌颂一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