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这是《三国志》中对蜀汉名将王平的评价。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公元220年,关羽被东吴吕蒙所杀,紧接着张飞被害,黄忠因为年老去世。两年后,马超病逝,赵云在不久后同样离世。蜀国建立早期人才济济,到了刘禅登基后,却落入无将可用的境地,还好刘备临终前提拔了一员猛将。

有人说是魏延,魏延早早的就受到刘备的重用,在汉中被攻下后,魏延就担任了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极少出现差错,是刘备早期的心腹爱将。公元221年,正是在赵云和魏延的进言下,刘备才登基为帝,改元章武。

可以说魏延虽然资历比不上蜀国五虎将,但是也是刘备早期最器重的猛将,为蜀国建功很大。在刘备去世的时候,魏延已经担任了都亭侯,跟随诸葛孔明北伐魏国。魏延先后担任了凉州刺史,在第一线同魏国军队对峙,功勋卓著。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在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同魏国谋臣司马懿对峙,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取得了南围之战的胜利。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实力并不如魏国强大,加上蜀道难。蜀军只分一路进攻魏国,常常损失惨重,魏延提出自带一部士兵,攻打关中。

魏延的计策起到重要作用,魏延性格耿直,同长史杨仪有隙,最终被杨仪和马岱杀害。魏延是蜀国猛将,可惜英年早逝,无法再为蜀国效力了。而刘备临终提拔的猛将,是魏延的后辈王平,此人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嘱咐诸葛亮:“文可以倚重李严,武可以倚重王平。”在刘备的推荐下,王平受到诸葛亮的重用,担任了裨将军的职务。公元228年,街亭之战中,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蜀军陷入溃败。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魏国名将张郃乘胜追击,蜀军其他部队纷纷溃逃,而在记载中: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只有王平整肃部队,敲响战鼓,让张郃怀疑蜀军大部队赶来,因此不敢再追击了。这一战,让诸葛亮真正的认识到王平的才能,晋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他为亭侯。魏延同杨仪争斗时,曾想要率兵杀死杨仪,以绝后患。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王平知道消息后,带兵抵御魏延率领的军队,避免了一场大祸,在记载中: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魏延当初想要杀死杨仪,却遭到王平的抵抗,最终被马岱所杀。王平成为了蜀汉后期,军事上的股肱之臣,为蜀国浴血奋战。此后,王平被升任安汉将军,镇守汉中,同东吴军队展开了较量。

每次东吴军队派兵入侵汉中,王平总是率军抵抗,多次将东吴军队击溃。对于被东吴所害的关羽来说,王平可谓替他报了血海深仇,东吴军队损失惨重。孙权曾经评价王平:“有王平在,汉中不可取。”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公元244年,魏国皇帝派遣曹爽,带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这时的蜀国摇摇欲坠,诸葛亮早就病逝在五丈原,蒋琬代理蜀汉军政。汉中的官吏见到魏国来势汹汹,汉中又无兵无粮,怕抵御不住。

王平的手下提出建议:“放弃汉中周围的州县,只镇守汉、乐两城,才能保住汉中。”对比属下的悲观,王平的看法不同,他认为:

“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王平说出自己的建议后,部下都认为很难执行,王平大手一挥,命令部队去执行。此后,汉中蜀军按照王平的计策,最终击溃了魏军。而战争的进行过程,同王平预料的相同,部下对王平叹服。

刘备临终提拔一员猛将,为诸葛亮出了一口恶气,为关云长报了仇

王平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是他依旧熟识战法。王平不识字,让手下谋士给自己读兵书,依旧通晓战术。他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给魏军沉重打击,算是替诸葛孔明出了气。蜀国人常常说:“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其中的“王”就是代指的王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