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這是《三國志》中對蜀漢名将王平的評價。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公元220年,關羽被東吳呂蒙所殺,緊接着張飛被害,黃忠因為年老去世。兩年後,馬超病逝,趙雲在不久後同樣離世。蜀國建立早期人才濟濟,到了劉禅登基後,卻落入無将可用的境地,還好劉備臨終前提拔了一員猛将。

有人說是魏延,魏延早早的就受到劉備的重用,在漢中被攻下後,魏延就擔任了漢中太守。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極少出現差錯,是劉備早期的心腹愛将。公元221年,正是在趙雲和魏延的進言下,劉備才登基為帝,改元章武。

可以說魏延雖然資曆比不上蜀國五虎将,但是也是劉備早期最器重的猛将,為蜀國建功很大。在劉備去世的時候,魏延已經擔任了都亭侯,跟随諸葛孔明北伐魏國。魏延先後擔任了涼州刺史,在第一線同魏國軍隊對峙,功勳卓著。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在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同魏國謀臣司馬懿對峙,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取得了南圍之戰的勝利。對于當時的蜀國來說,實力并不如魏國強大,加上蜀道難。蜀軍隻分一路進攻魏國,常常損失慘重,魏延提出自帶一部士兵,攻打關中。

魏延的計策起到重要作用,魏延性格耿直,同長史楊儀有隙,最終被楊儀和馬岱殺害。魏延是蜀國猛将,可惜英年早逝,無法再為蜀國效力了。而劉備臨終提拔的猛将,是魏延的後輩王平,此人是蜀漢後期的頂梁柱。

在劉備白帝城托孤時,囑咐諸葛亮:“文可以倚重李嚴,武可以倚重王平。”在劉備的推薦下,王平受到諸葛亮的重用,擔任了裨将軍的職務。公元228年,街亭之戰中,馬谡大意失街亭,導緻蜀軍陷入潰敗。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魏國名将張郃乘勝追擊,蜀軍其他部隊紛紛潰逃,而在記載中:

“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将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隻有王平整肅部隊,敲響戰鼓,讓張郃懷疑蜀軍大部隊趕來,是以不敢再追擊了。這一戰,讓諸葛亮真正的認識到王平的才能,晉升王平為讨寇将軍,封他為亭侯。魏延同楊儀争鬥時,曾想要率兵殺死楊儀,以絕後患。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王平知道消息後,帶兵抵禦魏延率領的軍隊,避免了一場大禍,在記載中: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

魏延當初想要殺死楊儀,卻遭到王平的抵抗,最終被馬岱所殺。王平成為了蜀漢後期,軍事上的股肱之臣,為蜀國浴血奮戰。此後,王平被升任安漢将軍,鎮守漢中,同東吳軍隊展開了較量。

每次東吳軍隊派兵入侵漢中,王平總是率軍抵抗,多次将東吳軍隊擊潰。對于被東吳所害的關羽來說,王平可謂替他報了血海深仇,東吳軍隊損失慘重。孫權曾經評價王平:“有王平在,漢中不可取。”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公元244年,魏國皇帝派遣曹爽,帶領十萬大軍進攻漢中。這時的蜀國搖搖欲墜,諸葛亮早就病逝在五丈原,蔣琬代理蜀漢軍政。漢中的官吏見到魏國來勢洶洶,漢中又無兵無糧,怕抵禦不住。

王平的手下提出建議:“放棄漢中周圍的州縣,隻鎮守漢、樂兩城,才能保住漢中。”對比屬下的悲觀,王平的看法不同,他認為:

“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

王平說出自己的建議後,部下都認為很難執行,王平大手一揮,指令部隊去執行。此後,漢中蜀軍按照王平的計策,最終擊潰了魏軍。而戰争的進行過程,同王平預料的相同,部下對王平歎服。

劉備臨終提拔一員猛将,為諸葛亮出了一口惡氣,為關雲長報了仇

王平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但是他依舊熟識戰法。王平不識字,讓手下謀士給自己讀兵書,依舊通曉戰術。他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給魏軍沉重打擊,算是替諸葛孔明出了氣。蜀國人常常說:“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其中的“王”就是代指的王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