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国”称帝,设年号为“应运”。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李顺提前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咱们就说一件事吧。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灭了后蜀,后主孟昶(chang)和太子孟玄喆投降了被押送开封。李顺利用这事派人四处说,他母亲当时是孟昶的妃子,因为怀有身孕,就被孟昶秘密送出成都,这样就为老孟家留个后,不至于被赵匡胤一锅端。
而他,正是这个孩子,也就是说,他是孟昶的儿子。为了不被人发现,所以就没敢姓孟,现在到了恢复父亲江山的时候了,也就不叫李顺了,改名叫孟顺。
这样一来,听上去就比较令人信服了,我爹是蜀国皇帝,我继承皇位,合情合理。

古代农民起义,貌似总得找点啥说辞,比如鱼肚子里有字条,地里能挖出刻着字的大石板,半夜狐狸说人话啥的,其实何止农民起义,皇帝也整这一套,比如一出生,红光满天,六个月会走路,一岁就出口成章,要不然就有术士说有帝王之相等等吧。
比如赵匡胤他老娘扁担一前一后挑着赵匡胤、赵光义俩小孩逃难,就有道士说,这老太太厉害啊,一肩挑着俩皇上。
这类说辞,咱们呵呵一笑了之,千万可别当真。
但这么一说,似乎对于皇位的合法性,就是一种保证。解决了皇位合法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班子问题了,设立六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然后发行货币,分两种,铜质的叫“应运元宝”,铁质的叫“应运通宝”。
这时候的李顺,叫孟顺也可以,不过我觉得还是叫李顺比较顺嘴,已经占据了四川大部分州县,他所率领的起义军,以成都为圆心,四处出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各位看官,您可能要问了,宋朝公元960年建国,965年占领了四川,到现在都三十年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也已经十好几年了,他怎么就任由李顺在这里闹腾?
那怎么可能?宋太宗赵光义接班以来,他哥哥那句名言就一直在他耳边回响,您又要问了,是哪句名言?这句话您一定听说过,就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那他为什么不派兵征讨?两个原因。
其一是,一开始他并没有把李顺和他的前任领导王小波放在眼里。因为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开始,四川农民起义就没消停过,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不过规模都不大,扛锄头的农民,对付维护城市市容市貌的临时工没问题,对付政府正规军,那还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
没想到李顺能聚集几十万人,占领大半个四川。
其二呢,不只是李顺在自己卧榻旁酣睡,还有其他人,而且这个人不仅在自己卧榻旁酣睡,还打呼噜震天响。这个人便是西夏的李继迁,在宋太宗赵光义眼里,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对手,才是眼中钉肉中刺(当时李继迁的实力相当强劲)。
所以,他把最精锐的部队都拉到西北前线对付李继迁了,如果再分兵在西南蜀地开辟第二战场,两线作战,相互掣肘,是很不明智的。
宋太宗赵光义本意是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李继迁,腾出手来再收拾李顺。没想到李顺经过一年多时间还建国了,西北和李继迁的战斗却也是负多胜少,两线作战是避免不了了。
咱们再回过头来聊聊李顺和他的前任王小波。
前面咱们不是说了吗,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开始,四川农民起义就没断过。这是因为大宋朝从灭了后蜀之后,对蜀地的税收政策就比较狠,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且对很多农产品、纺织品啥的只能卖给官府,不能私下买卖。
这样一来天府之国的蜀地,百姓就过得很艰难,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的原因就在这里,既然你官府不让我活了,不如拼一下,或许能搏个出路来呢!
所以您看啊,一般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经营很久,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三十年,就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没还真不多。可想而知,当时政府把蜀地百姓逼成什么样子了。
王小波后来也揭竿而起,他提出一个口号——“均贫富”。
《宋史》:“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啥意思呢?他说:我痛恨贫富不均,今天我来为大家平均下!
您猜有多少人响应他这号召?
《宋史》:“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
啥意思呢?说当时正赶上蜀地闹饥荒,应该是灾年吧,收成少,赋税多,大家都饿肚子,“旬日”,十天,十天之内,王小波身边聚集了好几万人。
王小波并不胡来,打开富户人家粮仓,先留出他们大户人家自己要吃的粮食,剩余的才分发给饿着肚子的灾民。纪律严明,不许手下人乱抢。
《宋史》:“顺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
后来王小波在一次战斗中,额头中箭身亡,李顺是王小波的小舅子,接过帅旗,继续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最后在成都建立“大蜀国”。
不过咱们马后炮来说,农民军就是农民军,缺乏久经疆场军事将领那种全局眼光,李顺的失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剑门关,是中原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别说一千年前了,就是现在,从陕西进四川,哪怕是高速公路,也要经过剑门关。
李顺居然没想着去占领剑门关这个咽喉要道。宋太宗赵光义派大军征讨李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以较小的代价夺取剑门关。没成想,剑门关竟然还在宋军手里,赵光义得到这个消息,爽得上了头,幸福来得太突然,差点没乐晕过去,从那一刻起,那就又不把李顺放眼里了。
宋太宗赵光义派出征讨李顺的大军主帅,是一个宦官叫王继恩。不过他可不是一般的宦官,“斧声烛影”事件中,王继恩扮演了重要角色,之后深得赵光义信任,常年在军中领兵。
除此之外,还任命赵昌言为川、陕两路都部署,也带领军队进发四川,结果一看这情况,就跟赵昌言说,你不用进川了,就近驻扎在陕西凤翔吧。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人说他面有反相,皇上不放心他,这个问题有机会单聊。
到了这个时候,李顺突然发现剑门关的重要性了,赶紧派了几千人去取剑门关。您可能要问了,就几千人去?人是不是少点?我可以很负责任告诉您,如果不出意外,去几千人,真不少了。
因为宋军驻守剑门关的,区区几百人而已。
用十倍兵力,还拿不下剑门关吗?不出意外的话,这是很轻松加愉快的,可就偏偏出了意外。当这支部队到达剑门关时,发现剑门关宋军有好几千人。这是什么情况?哪里来的援军?
还真不是援军到了,这是被李顺部队打散后,逃到这里的溃军。李顺的部队在四川攻城略地打得太顺了,各个地方都有被打败的宋军逃跑,三两个、十来个、一两百个甚至上千人,这些散兵游勇往哪里逃?当然是回中原了,剑门关就是必经之路。
于是剑门关守将就在剑门关收拢这些散兵,他很明白剑门关的重要性,也一直为自己手里缺兵着急,每收拢一名士兵,他的底气就足一分,一段时间下来,竟然收拢了好几千人,然后就是对这些兵士晓以利害,大家就都重新提起了士气。
李顺的部队在剑门关遭到迎头痛击,仅有三百人逃回成都,而且人人带伤。守住了剑门关,王继恩的大部队进军四川就比较容易了。还是那句话,农民起义军和正规武装力量抗衡,赢面不大,没用多长时间,成都就被宋军攻陷,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被完全镇压,以失败告终。
刚刚当了几天皇上的李顺呢?有好几种说法。
一种说在成都保卫战中,身先士卒,战死。作为武将,战死疆场,也是一种荣耀。
一种说被俘。《宋史》:“西川行营破贼十万众,斩首三万级,复成都,获贼李顺。”随后说:“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磔”zhe,车裂,凌迟的意思,比较残忍的一种酷刑。
不过有人还有不同看法。有人说,凭赵光义那人的一贯做法,“首恶必办”,李顺既然被抓,押解到京城开封,召开个公审大会再杀,这才符合他的性格,干嘛在凤翔杀李顺呢?
还有人说,如果不用押解到开封,那在成都直接当众杀了,多好,还可以警示一下四川人民,干嘛翻山越岭押到陕西凤翔,才杀?
还有一说,说李顺在成都被攻陷前一天,派人和攻城的宋军说,城里有很多僧人,怕战火伤及他们,要放他们出城,宋军就同意了,李顺剃了光头,穿上僧服,混在僧人中间逃了出去。
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说成都被攻陷后,李顺手下有个叫张余的将领,收拢农民起义军残部继续战斗,张余的部队依然得到四川广大人民的支持,人数最多时达到十几万人,宋军对起义军进行了疯狂残酷的镇压,能杀死的绝不留活口,就这样,又用了十个月,才把张余的部队全部歼灭,李顺既然逃了出来,那他为什么没在张余的部队中露面呢?
还有一说,说在宋军没有包围成都的时候,李顺就带少数人走了,后来一直生活在广州,三十年后才去世。
纵观几千年历史,农民起义,成功率是非常低的,最后被官府镇压几乎是常态。那为什么不断还会有农民起义呢?各类专家的分析文章几百万字都有,咱学问浅,不会整那长篇大论,要我说,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把老百姓盘剥得走投无路,不抗争也是死路一条的时候怎么办?啥叫逼上梁山?
有一种水鸟叫鸬鹚,善于潜水捕鱼,渔民驯化鸬鹚后在鸬鹚脖子上套上铁环,这样一来稍微大点的鱼,咽不下去,就吐到渔民渔船上,渔民就得到鱼了,小鱼小虾的,能通过铁环,鸬鹚才能咽下吃到肚子里,有的渔民把铁环做小一号,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鱼,别的渔民见了,就做更小号的铁环套鸬鹚脖子上,结果……
参考资料:《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