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宋朝的时候,文官的地位比较高,所以相对而言宋朝显得有些武力不足。不过文官也不全是绣花枕头,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官,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范仲淹出生于989年,他出身不到两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为了生存改嫁给一个姓朱的男人,而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虽然母亲改嫁了,但是范仲淹的生活仍然很贫困,据说他小时候读书,晚上煮上一锅粥,第二天一天都吃已经冷了的冻粥。不过虽然贫苦,范仲淹学习却相当努力,而且非常的有骨气。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他的同学当中有很富贵的,而且和他关系比较好,看到他生活这么困苦,同学就把自己吃的肉饼之类的好吃的分给他吃。不过范仲淹却并不去吃朋友给他的好吃的,因为他害怕天天吃好吃的生活,会让自己失去奋斗的决心,因此他坚持吃自己的冷粥,他的行为为当时社会上的人所称颂。

长大之后,范仲淹没有改变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没有改变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性,正是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连太后也被他得罪。天圣六年十二月,刚刚从外地被贬赦免了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范仲淹还没有把凳子坐热,又开始抨击太后不该垂帘听政,应该还政于宋仁宗。这是皇帝的家事,虽然也是天下事,但是当然被太后所不喜,没过多久,他又被贬斥了。

宋朝文官被贬,要么是贬谪到南方,当时南方的两广、海南属于远离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蛮荒地带”,比如苏轼曾经就被贬谪到了海南去过;要么就被贬谪到北方去跟敌国打仗,由于范仲淹比较懂军事,所以他经常被贬到北方去和敌国对峙。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曾经写道一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实说的就是他本人的情况,老是被贬,无法彻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范仲淹写下了许多诗词来寄托自己的思绪,比如这首《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虽然词当中写了范仲淹和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哀思,但是一边哀思,一边范仲淹还是把西夏打得没脾气,留下了“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美名。

皇佑元年,也就是1049年,范仲淹已经60岁了,被调到了当时相对比较富裕的杭州地区,然而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天爷似乎不想让一大把年纪的范仲淹舒服舒服,当年江浙一带发生了饥荒,许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而一般来说,一旦到了国家遭遇一些大的危机时,就会有许多人抓住这个“商机”,投机倒把,哄抬物价,赚一笔老百姓的血汗钱。当时的商人也绝大部分加入了哄抬物价的行列当中来,当时的米价、油价以及其他私营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暴涨。本来受了灾的老百姓都只能在朝廷的救济下勉强糊口,如今再物价暴涨,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如何是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发现了这个事情,并且很快就对此产生了想法,他想起以前桑弘羊使用的均输法,不过现在事情紧急,如果直接由官府全部发放粮食又不够,如果让老百姓去商人那里买,价格又太高,于是范仲淹心生一计,就命令属下让人把米价继续抬高。

这下是高兴了商人激怒了朝堂上的其他官员,你范仲淹在灾情当中不平抑物价反而加剧涨价,你让老百姓怎么活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都被你丢到哪里去了?一时间朝堂上对范仲淹骂了个狗血淋头。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同时民间的商人则是心里乐开了花,这下可以获取暴利了,于是他们就大力的去全国各地进口粮食,甚至于不惜高价进购,因为高价进购到了这里还是可以大赚一笔。范仲淹既没有去管朝廷当中官员对他的群起而攻之,也没有管商人们的囤积居奇。

等到商人买进了大量粮食之后,他宣布官府开仓放粮,免费给老百姓发放粮食。这时候以前大量进购粮食的商人都傻了眼——官府的粮食可都是免费给老百姓的,这时候哪里还有人愿意买他们的天价粮食呢?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可能把粮食重新送回去了,运输费太昂贵了,关键别的供货商也不一定会要他们天价买进来的粮食啊!

灾民没米下锅,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抬高米价,事后灾民却拍手叫好

于是他们只得降低粮价,大家大甩卖,这样一来,老百姓得到了低价的粮食,官府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事后灾民们一个个对范仲淹的机智举措拍手叫好。直到这时候,朝堂上的文官们才知道范仲淹有多高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