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赵州桥铭》:“赵州交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缄穹隆崇,豁然无楹…”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它始建于隋朝,出自著名匠师李春之手。赵州桥屹立于中华大地1400多年,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专门介绍赵州桥,它细腻的描写,让这座千年古桥成为很多青少年魂牵梦萦的旅游胜地。赵州桥无疑是中国的骄傲,它享誉世界,吸引了国内外的很多桥梁设计专家和建筑设计师一探其真容。赵州桥创造的记录数不胜数,它凝结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心血,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欣赏眼光。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赵州桥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首创“敞肩拱”的桥梁结构,开创了中国桥梁设计的新纪元。这种形状的桥梁坚固、稳定性强且用料少,但在当时来说,修建这样一座拱形横跨桥是比较冒险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它的稳固性。事实证明,赵州桥不仅在当时不负众望,而且成为如今中国人民的骄傲。赵州桥最悲剧的是,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年前成为历史,让人深感可惜。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备受关注的赵州桥

赵州桥自建立之初,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关心赵州桥的使用状况,和关注民生一样重要。赵州桥经历8次修缮,到清朝道光年间,赵州桥完成第7次修缮。我国著名桥梁研究专家梁思成在民国时期,对赵州桥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和测量工作。他记录了一系列珍贵的数据,加之自己对赵州桥的感情,写了《赵州大石桥即安济桥》。在宋代,赵州桥被赐名为赵济桥,之后一直以此为官方名称,民间也叫它大石桥。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赵州桥长50.82米,跨径37.2米,桥高7.23米,它之所以在中国人民心中有如此重的分量,除了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修建桥梁的高超技术以外,主要还是因为赵州桥展现出了超高的桥梁雕刻艺术,隋朝崇尚的雕刻风格是大气而浑厚的,这一点在赵州桥的建造、设计和雕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州桥的雕刻手法苍劲有力、雄浑自然、审美独特,历经千年而不过时,体现了隋代雕刻艺术家前卫而经典的欣赏眼光。赵州桥的桥身纹饰雕刻十分精细,到如今就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成为历史

为什么赵州桥会在60年前成为历史呢?主要是因为赵州桥在1955年进行第八次修缮工作,为了桥本身的承重性和行人的安全着想。工程师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取代了原始的青灰色沙石,第八次修缮工作让赵州桥几乎算是改头换面,规模之庞大,修缮工作历经3年才完工。很多人看到修缮后的赵州桥,都认为发失去了古桥独特的风韵和味道,钢筋混凝土的材料让整座桥失去了灵魂。人们认为它再也不是那个获帝王赐名的古桥,再也不是那个集实用性与设计美感于一体的古桥。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遗憾的同时,我们必须理解,赵州桥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不应该只存在于一个空架子。作为桥梁,它除了需要承载历史的美誉以外,更需要作为桥梁履行它最朴实也最根本的使命——渡一方行人安全。其实梁思成在对其进行全方位测量时,就发现这座桥“老”了,屹立千年的时光里,它内里不再坚固,它承载了太多灾难。据古籍记载,赵州桥一共经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数次地震。即便是钢筋混凝土修建的现代桥梁,也不一定能承受住多次灾难,何况是用天然石块制成的赵州桥。

赵州桥的悲剧: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多年前成为了历史

梁思成在测量完成后,曾建议有关部门对赵州桥进行修缮,但由于种种原因,赵州桥的第八次修缮工作,直到新中国建立数年后才被提上日程。如今的赵州桥虽然被现代建筑材料包裹,但工程师们最大限度保留了它原有的花纹雕刻部分。为了保护赵州桥,有关部门不允许车辆从赵州桥通过,只允许行人经过,即便原来的赵州桥彻底成为了历史,人们也不会忘记它曾经创造的辉煌。从古至今,饱经风霜的赵州桥终于以更加坚固的姿态,得以继续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参考资料:《赵州桥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