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前言: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挽救其战败的命运,日军发起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并企图迅速结束在中国的战事。这就是抗战后期的“豫湘桂作战”。此次作战历时八个多月,先后进行了日军战史称之为“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和“广西会战”的多次战事。
当时,全面抗战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几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仅仅两个月后,偌大的河南、湖南两省便大部沦陷。这年6月下旬,十万余人的日军重兵集团兵临衡阳城下。而守卫衡阳的中国军队仅有1.7万余人,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上仅仅有几个团,且处于大战后的修正状态,装备不齐。

日寇行军
军长方先觉鉴于敌强我弱,在战前便疏散了城内的民众,并根据衡阳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修筑了独特的防御工事——他命令工兵营挖掘出一条深、宽各达15米的壕沟,我军阵地一侧比面向敌军一侧高出约4到5米。
同时,他将城郊的丘陵削成九十度绝壁,绝壁之上挖掘出供我军投弹手活动的交通壕。同时,我军还在制高点上布置上重机枪和迫击炮,让日军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6月22日,日军仰仗着轰炸机和重炮的强大火力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向衡阳城发起进攻。战斗中,日军大量使用105、120和150毫米的野战炮,向我军阵地抵近射击,以掩护工兵搭建云梯和步兵攀登,并屡次朝守军释放毒气。
战至七月中旬,日军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许多阵地上的守军官兵连同伙夫在内全部壮烈牺牲。
佩戴防毒面具的日寇
从7月下旬开始,得到了炮兵加强的日军以四个师团的重兵向衡阳城发起总攻。方先觉将军鉴于日军火力强大,命令守军且战且退,逐渐退入城区与日军展开巷战。
值得一提的是,素来被日军藐视、称之为“中国唯一能够自制的重兵器”的手榴弹在巷战中成为了我军“揣在口袋里的炮兵”——装备了手榴弹和冲锋枪的我军敢死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在迫击炮和火箭筒的支援下,打得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士兵死伤累累。敌酋和尔基隆大佐和志摩源吉少将亦被我军击毙。
中国军人在一座死城里,面对一个又一个袍泽弟兄倒下去,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死不休。
此战的亲历者葛先才将军回忆:全城在日军的轰炸和炮击下仅有五栋房屋残存,伤兵没有营养品、药品,没有血库和手术条件,伤口发炎红肿如丘,脓血如泉外流。
投降后的中国将领
八月七日,最终衡阳陷落,官兵各自为战,满城尽是枪声,还在处处阻击敌人。此时仍有七千余伤患官兵,于颓壁中痛苦呻吟,或举枪自杀,或跳井投江,或悬梁而忘;重伤不能行动者,争求补他一枪,以了残生,其惨状非笔墨所能形容。
日军则在其战史中记载:日军将战死中国军人的遗体用土掩埋,一到夜间就异味难挡,甚至还有蛆爬出来。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此时方先觉也自感大势已去,他不得不做出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以日军提供治疗中国伤员等条件等为要求,同意洽谈投降事宜。
衡阳保卫战至此结束,中国军队总共取得了击毙敌军两万余人的战果,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仅仅第十军就有7600余人牺牲、6700余人负伤。日军战史将衡阳称作“昭和的203高地”。
衡阳保卫战纪念碑
有人说,方先觉未能以死报国、晚节有愧。但是,“慷慨成仁易、舍身就义难。”在忽然之间死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何止千千万万,但他们反而不如未死的张骞和苏武出名。
况且,方先觉在一个半月的战斗中已经尽到了作为军人的守土之责,在弹尽粮绝之时为了保全部下的生命而忍辱负重、不惜背负“汉奸”的骂名。作为一名将军,他放弃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荣耀而选择了为袍泽弟兄留下一条生路。仅从这一点看,他是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