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垂帘听政''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特殊的制度,它出自于《旧唐书》中''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的记载。指的是皇帝因为疾病,或新皇帝登基后因为年幼等原因而不能理政的情况下,皇后,太后在皇帝的御座旁拉上一道帘子,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的制度。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垂帘听政的例子。如著名的吕后,就曾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垂帘听政,她掌权十六年,甚至还有自己的''皇后之玺''来发布政令。

此外,真正创造垂帘听政典故的武则天也曾在唐高宗李治患病后辅助其理政。而要说最著名的,当属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架空光绪帝的听政。

大体来说,垂帘听政的女性因为是后宫干政,大多饱受恶评。不过,辽国的萧太后却广为称颂,这是为什么呢?

萧太后,原名萧绰,她于应历三年(953)出生在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

据《辽史》记载,萧绰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叔公萧敌鲁官至宰相,父亲萧思温也是朝中重臣。很小的时候,萧绰与姐妹们一同打扫卫生,其他姐妹都去休息时,唯有她还在仔细清理,这使得萧思温大喜道:''此女必能成家!''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保宁元年(969),辽景宗耶律贤在父亲被害后继位,因为萧思温拥立有功,他便迎娶了萧绰并将她封为了贵妃。不久后,萧绰进位皇后,并因为耶律贤体弱多病,经常不能上朝而肩负起了理政重任。

保宁八年(976),耶律贤见萧绰能力出众,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便下令史馆以后记录皇后言论时,将其自称都改为''朕''。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乾亨四年(982),耶律贤病逝,临终前他留下两条遗诏,一是耶律隆绪继位,二便是''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就这样,还没到三十岁的萧绰就成了皇太后,并肩负起了一个国家的重任。为了避免主少国疑引起动乱,萧绰在重臣面前哭泣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这引得耶律斜轸、韩德让纷纷表示:''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稳固好朝中局势,萧太后便开始用心在边防上,她派出战功赫赫的耶律休哥驻扎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负责防备宋朝。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而有勇有谋的耶律斜轸、韩德让一个被封为北院枢密使,一个被封为南院枢密使,共同成为了萧太后的左膀右臂。当时,贵族们势力很大,且各自掌握兵权,十分不好管理,为了避免贵族带来的威胁,萧太后先是禁止他们私自宴会,而后剥夺其兵权,让他们都派出亲属到宫中当人质。

统和四年(986),宋太宗赵光义听闻辽国国君新丧,便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发兵北伐,因为是在北宋雍熙年间,所以这次北伐又被叫做''雍熙北伐''。然而,由于将领指挥失误、内部斗争等原因,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对辽不得不转攻为守,丧失了主动权。这之后,辽国多次南下侵袭,但宋朝却没能有效还击。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统和二十一年(1003),萧太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征宋,眼看边关情势紧急,宋朝宰相寇准与大将高琼力排众议,劝说宋真宗亲征。亲临前线的宋真宗极大的激励了宋军将士,在战场上宋军也逐渐扳回了颓势。这时,萧太后审时度势,看透了真宗一心求和的态度,又估计了继续作战的损失,最终做出了同意与宋议和的决策。

就这样,虽然已经在战场上逐渐落入下风,但萧太后还是成功迫使真宗与之签订了''檀渊之盟''。双方规定由宋朝每年送出''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后,萧太后也就成为了真宗的''叔母''。

檀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大体保持了百年的和平,辽国社会也得以稳定发展。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统和二十七年(1009),为辽国摄政四十余年的萧太后正式还政于耶律隆绪,自己则前往南京安度晚年。

同年年末,萧太后病重,耶律隆绪宣布大赦天下为其祈福但也无能为力。

最终,这位伟大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而宋朝、高丽等国纷纷遣使吊唁,表示对她的纪念和尊敬。

都是垂帘听政,慈禧臭名昭著,这个女人却被后人所敬仰

和其他垂帘听政的太后相比,萧太后之所以广为称颂,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她对辽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掌权期间她不架空皇权,不任人唯亲,不结党营私,不为己谋利也是被广为称颂的,尽管后世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污化,但她的成就和贡献是无法被抹去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