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垂簾聽政''是我國古代一種十分特殊的制度,它出自于《舊唐書》中''上每視朝,天後垂簾于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内外稱為二聖''的記載。指的是皇帝因為疾病,或新皇帝登基後因為年幼等原因而不能理政的情況下,皇後,太後在皇帝的禦座旁拉上一道簾子,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管理政務的制度。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在我國曆史上,有過許多垂簾聽政的例子。如著名的呂後,就曾在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垂簾聽政,她掌權十六年,甚至還有自己的''皇後之玺''來釋出政令。

此外,真正創造垂簾聽政典故的武則天也曾在唐高宗李治患病後輔助其理政。而要說最著名的,當屬清朝末年慈禧太後架空光緒帝的聽政。

大體來說,垂簾聽政的女性因為是後宮幹政,大多飽受惡評。不過,遼國的蕭太後卻廣為稱頌,這是為什麼呢?

蕭太後,原名蕭綽,她于應曆三年(953)出生在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

據《遼史》記載,蕭綽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叔公蕭敵魯官至宰相,父親蕭思溫也是朝中重臣。很小的時候,蕭綽與姐妹們一同打掃衛生,其他姐妹都去休息時,唯有她還在仔細清理,這使得蕭思溫大喜道:''此女必能成家!''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保甯元年(969),遼景宗耶律賢在父親被害後繼位,因為蕭思溫擁立有功,他便迎娶了蕭綽并将她封為了貴妃。不久後,蕭綽進位皇後,并因為耶律賢體弱多病,經常不能上朝而肩負起了理政重任。

保甯八年(976),耶律賢見蕭綽能力出衆,将國家治理得很好,便下令史館以後記錄皇後言論時,将其自稱都改為''朕''。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乾亨四年(982),耶律賢病逝,臨終前他留下兩條遺诏,一是耶律隆緒繼位,二便是''軍國大事聽皇後命''。就這樣,還沒到三十歲的蕭綽就成了皇太後,并肩負起了一個國家的重任。為了避免主少國疑引起動亂,蕭綽在重臣面前哭泣道:''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這引得耶律斜轸、韓德讓紛紛表示:''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穩固好朝中局勢,蕭太後便開始用心在邊防上,她派出戰功赫赫的耶律休哥駐紮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負責防備宋朝。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而有勇有謀的耶律斜轸、韓德讓一個被封為北院樞密使,一個被封為南院樞密使,共同成為了蕭太後的左膀右臂。當時,貴族們勢力很大,且各自掌握兵權,十分不好管理,為了避免貴族帶來的威脅,蕭太後先是禁止他們私自宴會,而後剝奪其兵權,讓他們都派出親屬到宮中當人質。

統和四年(986),宋太宗趙光義聽聞遼國國君新喪,便為了收複幽雲十六州而發兵北伐,因為是在北宋雍熙年間,是以這次北伐又被叫做''雍熙北伐''。然而,由于将領指揮失誤、内部鬥争等原因,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從此宋朝對遼不得不轉攻為守,喪失了主動權。這之後,遼國多次南下侵襲,但宋朝卻沒能有效還擊。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統和二十一年(1003),蕭太後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征宋,眼看邊關情勢緊急,宋朝宰相寇準與大将高瓊力排衆議,勸說宋真宗親征。親臨前線的宋真宗極大的激勵了宋軍将士,在戰場上宋軍也逐漸扳回了頹勢。這時,蕭太後審時度勢,看透了真宗一心求和的态度,又估計了繼續作戰的損失,最終做出了同意與宋議和的決策。

就這樣,雖然已經在戰場上逐漸落入下風,但蕭太後還是成功迫使真宗與之簽訂了''檀淵之盟''。雙方規定由宋朝每年送出''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後,蕭太後也就成為了真宗的''叔母''。

檀淵之盟後,宋、遼之間大體保持了百年的和平,遼國社會也得以穩定發展。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統和二十七年(1009),為遼國攝政四十餘年的蕭太後正式還政于耶律隆緒,自己則前往南京安度晚年。

同年年末,蕭太後病重,耶律隆緒宣布大赦天下為其祈福但也無能為力。

最終,這位偉大的女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病逝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而宋朝、高麗等國紛紛遣使吊唁,表示對她的紀念和尊敬。

都是垂簾聽政,慈禧臭名昭著,這個女人卻被後人所敬仰

和其他垂簾聽政的太後相比,蕭太後之是以廣為稱頌,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她對遼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掌權期間她不架空皇權,不任人唯親,不結黨營私,不為己謀利也是被廣為稱頌的,盡管後世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污化,但她的成就和貢獻是無法被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