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4. 子在川上曰

济宁河湖水系发达,泗水在济宁水系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时光回溯到2500年以前,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宣扬自己的治国安邦之策,终不被当政者采纳,当他满怀失意地返回鲁国,站立在泗水岸边,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泗水就是今天的泗河。发源于新泰市东南太平顶山西麓,流经泗水、曲阜、兖州、任城、邹城、微山,在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西北注入南阳湖。历史上的泗水流域面积要大得多,从微山一直向南,经徐州向东南,在淮阴注入淮河,曾经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元朝时期,黄河决溢,淤积了泗水河道,在济宁南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湖。明代,黄河不断泛滥,夺淮河入海,至明万历年间,由南到北形成了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湖首尾相连,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翡翠项链,或借湖行运,或傍湖南流,把四块碧玉宝石连在一起。“南四湖”(因在济宁之南)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调节水柜,古泗水河道便隐没在湖底了。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退而求其次的孔子,在鲁国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贤者有七十二人。

《论语》中有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的是孔子因人施教引导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三人的志向加起来正是孔子的为政之道:强兵、富民、知礼,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然而,孔子对三个弟子的志向均不置可否,唯独赞赏曾皙所言:

“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沂,古称沂水,即今天的小沂河。是泗水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邹城东部山区庙子岭,向西北方向流经孔子的出生地——尼山,经尼山水库,出息陬,绕曲阜城南,在兖州东汇入泗水。舞雩台,是古代人们跳舞祈雨的高台,在曲阜城南小沂河的北岸。相传孔子曾经偕弟子在小沂河沐浴,在舞雩台吹风,弦歌鼓瑟。曾皙没有谈远大的抱负,只是白描了一幅政通人和、衣食无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暮春景象,而这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正是孔子所孜孜以求的。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在泗河上游,泗水县城往东四十里,陪尾山下“清泉遍布,密如树林”,泉林村泉群曾被认为是泗水之源。泗水泉林有七十二名泉,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为“海岱名川”。清朝两代君王康熙、乾隆先后到曲阜谒圣,沿泗河溯流而上,到泉林揽胜,康熙御碑《泉林记》称泉林为“泉源圣地”,“下合沂泗,远波悠然”,赞叹泉水出于天地,是大自然的造化,圣人之道川流敦化,万古不息。把淙淙泉水与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泗河出曲阜进兖州。金口坝位于兖州城东泗河之上。据史料记载,金口坝始建于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是横贯东西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东通琅琊西达长安,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是连接兖州和曲阜的必经之路。金口坝设计合理,建筑坚固,历经1500多年仍巍然屹立,是古代坝桥史上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会于兖州,鲁门泛舟,赋诗酬唱,便在金口坝处。李白《东鲁门泛舟》诗云: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古之泗水,清泉汤汤奔流,文脉千年不绝。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5. 梁祝故里与蝴蝶

就在泗河入湖口不远处,微山县马坡镇(史属邹县)有一处“梁家林”。2003年10月27日,在这里发掘出记载有梁祝身世的石碑,碑额刻有篆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文831字,详细记载了梁祝传说故事。唯美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根据碑文记载,在唐代,邹县马坡就建有梁祝墓及祠堂。元代时,峄山上建有梁祝祠;《峄山志》记载: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今天,马坡镇梁、祝、马姓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分布在泗河东岸方圆十余里。2006年5月,济宁与宁波、绍兴、无锡等地联合申报,梁祝传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1988年,毛阿敏初次登上央视春晚,她以一首经典歌曲《思念》瞬间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深情的歌曲是乔羽写给二嫂的。

乔羽的二嫂名叫张福贞,1915年出生在济宁。乔羽的二哥乔庆瑞与张福贞同岁。1937年7月,在外当兵的乔庆瑞应父母之命回乡完婚。洞房花烛夜,新娘伺候他洗脚,他才掀开新娘的盖头,顿感眼前一亮,原来张福贞是一个美人。乔庆瑞心生欢喜,给妻子起了个美丽的昵称:婉君。这一夜,他们如胶似漆,发誓终生相爱,永不背离。然而,时值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乔庆瑞接到部队的加急电报,国难当头,他不得不火速返回部队。从这一天起,张福贞就生活在提心吊胆里,日日盼君归,夜夜梦君回,整整等了半个世纪,从新婚少妇等到白发老太婆。

改革开放后,乔羽拜托美国华侨打探二哥乔庆瑞的消息,直到1988年才取得联系。原来,1949年10月乔庆瑞随国民党部队到了台湾岛,几经周折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后来在台湾娶妻生子,专注于军医事业,直至升任国民党三军总医院院长。

1988年,乔庆瑞回到了阔别五十一年的家乡。当乔庆瑞出现在济宁老城区文大街的胡同口,颤抖着一声接一声呼唤他的“婉君”,张福贞的一颗心突突乱跳,满腔的热血涌上头顶,她的腿脚已迈不开半步,心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先生就是与她拜过堂的新郎,婆娑泪眼却怎么也认不出旧模样。久别重逢的两位老人扑通跪在地上,抱头痛哭 。

分离五十一年的夫妻只团聚了二十九天,乔庆瑞又匆匆返回了台湾。1997年,乔庆瑞在台湾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离世前三天,他给乔羽打电话,询问张福贞的近况,反反复复地说他很想念家,一做梦就回到了老家。六年之后,张福贞病逝。临终弥留之际,她用手指着一个红漆木箱子,让人打开,箱子里是她当年的嫁衣和两双红绣鞋。家人明白她的意思,把嫁衣和红绣鞋小心翼翼取出来,放在她的枕边,老人安然离世。

家人按照她的遗嘱,将骨灰撒进家门口的大运河,她要顺着大运河的流水进入东海,去找她远在台湾的夫君,再也不把聚会当做一次分手。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青未了】鹿剑林/一条大河波浪宽(中)

作者简介:鹿剑林,全国公安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诗歌散文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潮》《辽河》《作家天地》《散文百家》《当代散文》《武汉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人民公安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等报刊,多次在全国和地方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壹点号 鹿见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