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4. 子在川上曰

濟甯河湖水系發達,泗水在濟甯水系中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時光回溯到2500年以前,孔子周遊列國,四處宣揚自己的治國安邦之策,終不被當政者采納,當他滿懷失意地傳回魯國,站立在泗水岸邊,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發出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泗水就是今天的泗河。發源于新泰市東南太平頂山西麓,流經泗水、曲阜、兖州、任城、鄒城、微山,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西北注入南陽湖。曆史上的泗水流域面積要大得多,從微山一直向南,經徐州向東南,在淮陰注入淮河,曾經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元朝時期,黃河決溢,淤積了泗水河道,在濟甯南地勢低窪處積水成湖。明代,黃河不斷泛濫,奪淮河入海,至明萬曆年間,由南到北形成了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湖首尾相連,京杭大運河如一條翡翠項鍊,或借湖行運,或傍湖南流,把四塊碧玉寶石連在一起。“南四湖”(因在濟甯之南)成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調節水櫃,古泗水河道便隐沒在湖底了。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退而求其次的孔子,在魯國創辦私學,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相傳孔子杏壇設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賢者有七十二人。

《論語》中有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錄的是孔子因人施教引導弟子“言志”的一段話。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與治國有關,三人的志向加起來正是孔子的為政之道:強兵、富民、知禮,在此基礎上實作社會秩序的恢複和發展。然而,孔子對三個弟子的志向均不置可否,唯獨贊賞曾皙所言:

“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沂,古稱沂水,即今天的小沂河。是泗水的最大支流,發源于鄒城東部山區廟子嶺,向西北方向流經孔子的出生地——尼山,經尼山水庫,出息陬,繞曲阜城南,在兖州東彙入泗水。舞雩台,是古代人們跳舞祈雨的高台,在曲阜城南小沂河的北岸。相傳孔子曾經偕弟子在小沂河沐浴,在舞雩台吹風,弦歌鼓瑟。曾皙沒有談遠大的抱負,隻是白描了一幅政通人和、衣食無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暮春景象,而這種理想化的社會狀态正是孔子所孜孜以求的。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在泗河上遊,泗水縣城往東四十裡,陪尾山下“清泉遍布,密如樹林”,泉林村泉群曾被認為是泗水之源。泗水泉林有七十二名泉,被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譽為“海岱名川”。清朝兩代君王康熙、乾隆先後到曲阜谒聖,沿泗河溯流而上,到泉林攬勝,康熙禦碑《泉林記》稱泉林為“泉源聖地”,“下合沂泗,遠波悠然”,贊歎泉水出于天地,是大自然的造化,聖人之道川流敦化,萬古不息。把淙淙泉水與孔孟之道聯系在一起。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泗河出曲阜進兖州。金口壩位于兖州城東泗河之上。據史料記載,金口壩始建于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是橫貫東西古驿道上的交通要沖,東通琅琊西達長安,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仍是連接配接兖州和曲阜的必經之路。金口壩設計合理,建築堅固,曆經1500多年仍巍然屹立,是古代壩橋史上的傑作,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相會于兖州,魯門泛舟,賦詩酬唱,便在金口壩處。李白《東魯門泛舟》詩雲: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古之泗水,清泉湯湯奔流,文脈千年不絕。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5. 梁祝故裡與蝴蝶

就在泗河入湖口不遠處,微山縣馬坡鎮(史屬鄒縣)有一處“梁家林”。2003年10月27日,在這裡發掘出記載有梁祝身世的石碑,碑額刻有篆字“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文831字,詳細記載了梁祝傳說故事。唯美的愛情故事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根據碑文記載,在唐代,鄒縣馬坡就建有梁祝墓及祠堂。元代時,峄山上建有梁祝祠;《峄山志》記載:峄山上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泉”、“梁祝讀書處”等遺址。今天,馬坡鎮梁、祝、馬姓村莊和家族後裔尚在,分布在泗河東岸方圓十餘裡。2006年5月,濟甯與甯波、紹興、無錫等地聯合申報,梁祝傳說被确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1988年,毛阿敏初次登上央視春晚,她以一首經典歌曲《思念》瞬間紅遍大江南北。這首深情的歌曲是喬羽寫給二嫂的。

喬羽的二嫂名叫張福貞,1915年出生在濟甯。喬羽的二哥喬慶瑞與張福貞同歲。1937年7月,在外當兵的喬慶瑞應父母之命回鄉完婚。洞房花燭夜,新娘伺候他洗腳,他才掀開新娘的蓋頭,頓感眼前一亮,原來張福貞是一個美人。喬慶瑞心生歡喜,給妻子起了個美麗的昵稱:婉君。這一夜,他們如膠似漆,發誓終生相愛,永不背離。然而,時值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喬慶瑞接到部隊的加急電報,國難當頭,他不得不火速傳回部隊。從這一天起,張福貞就生活在提心吊膽裡,日日盼君歸,夜夜夢君回,整整等了半個世紀,從新婚少婦等到白發老太婆。

改革開放後,喬羽拜托美國華僑打探二哥喬慶瑞的消息,直到1988年才取得聯系。原來,1949年10月喬慶瑞随國民黨部隊到了台灣島,幾經周折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系,後來在台灣娶妻生子,專注于軍醫事業,直至升任國民黨三軍總醫院院長。

1988年,喬慶瑞回到了闊别五十一年的家鄉。當喬慶瑞出現在濟甯老城區文大街的胡同口,顫抖着一聲接一聲呼喚他的“婉君”,張福貞的一顆心突突亂跳,滿腔的熱血湧上頭頂,她的腿腳已邁不開半步,心裡知道眼前的這位老先生就是與她拜過堂的新郎,婆娑淚眼卻怎麼也認不出舊模樣。久别重逢的兩位老人撲通跪在地上,抱頭痛哭 。

分離五十一年的夫妻隻團聚了二十九天,喬慶瑞又匆匆傳回了台灣。1997年,喬慶瑞在台灣去世,享年八十二歲。離世前三天,他給喬羽打電話,詢問張福貞的近況,反反複複地說他很想念家,一做夢就回到了老家。六年之後,張福貞病逝。臨終彌留之際,她用手指着一個紅漆木箱子,讓人打開,箱子裡是她當年的嫁衣和兩雙紅繡鞋。家人明白她的意思,把嫁衣和紅繡鞋小心翼翼取出來,放在她的枕邊,老人安然離世。

家人按照她的遺囑,将骨灰撒進家門口的大運河,她要順着大運河的流水進入東海,去找她遠在台灣的夫君,再也不把聚會當做一次分手。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青未了】鹿劍林/一條大河波浪寬(中)

作者簡介:鹿劍林,全國公安文聯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理事,《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詩歌散文見于《山東文學》《時代文學》《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潮》《遼河》《作家天地》《散文百家》《當代散文》《武漢文學》《西部散文選刊》《人民公安報》《齊魯晚報》《聯合日報》等報刊,多次在全國和地方主題征文活動中獲獎。

壹點号 鹿見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