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康熙二年(1663年),震惊全国的“明史案”终于结束了。在清政府的严厉惩戒下,总共有七十多人被杀,几百人被流放。其涉及人数之多,处罚之惨烈,可谓是相当的罕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件事。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事情的起源还要从明末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说起。

朱国桢在入阁拜相后一直严于律己,这在明末的官场中是相当难得的。而且,朱阁老为官清廉,从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朱阁老不惧魏忠贤的威胁,尽心尽力地操劳国事,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但是,嫉贤妒能的魏忠贤却一直视朱国桢为敌,他不断地指挥手下弹劾朱国桢,想要将朱国桢从内阁首辅的位子上拉下去。

所以,朱国桢不屑于与阉党分子为伍,便向天启皇帝连上三疏,坚持要辞官回乡。朱国桢的这一奏疏正中魏忠贤下怀,他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的党羽说:“朱国桢这个老头虽然不是个好人,但看在他行事没有太过分的份上,咱们就不要再攻击他了。”朱国桢卸任后,魏忠贤更是肆无忌惮地独揽朝政,迫害忠良,把朝廷弄的是乌烟瘴气。所以,后世的很多人都指责朱阁老过于软弱。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其实不然。

试想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忠贤的势力确实是太过庞大。朱阁老如果强行与之抗争的话,结果,只能使更多的官员遭受阉党分子的迫害。其实,朱阁老回到家乡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著作史书。在他的专心创作下,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史概》问世了。但是,由于后来清政府对明朝史料的忌讳,这部《史概》并没有正式出版。

此外,在朱阁老去世后,他的家人将此书卖给了一个名叫庄廷鑨的人,以此来换点银子补贴家用。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这部《史概》竟然引起了滔天大祸。庄廷鑨读了《史概》后非常喜欢,便起了完善此书的念头。此外,由于原书中没有关于天启帝、崇祯帝的描写,所以,庄廷鑨不仅准备加上这两个皇帝,还要再写一写南明的历史,使得这部著作更加完整。

说干就干,庄廷鑨迅速找来了一些文人,开始了此书的编撰和续写工作。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当时,清朝统一中原没有多长时间,明末遗老们对明朝还很有感情。

因此,庄廷鑨等人在写书的过程中,用了不少对清政府不利的词汇。在写到清军与明军交战的时候,他们也经常对明军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此外,在使用年号的时候,他们心照不宣地弃清朝的年号不用,一致改用崇祯帝、隆武帝和永历帝的年号。

平心而论,庄廷鑨等人的做法虽然不符合清廷的规定,但毕竟只是在著作上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并没有其它的过分行为。即便是《史概》正式出版了,清廷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较真。况且,此时的清朝已经坐稳了江山,根本没有必要再大动干戈。

但是,清廷对文字的认真程度,着实令后人瞠目结舌。顺治十八年(1661年),官员吴之荣为了邀功请赏,主动向朝廷告发了庄廷鑨等人编撰《史概》一事,并将此书硬说成谋逆之书。当时,上级官员一听见“谋逆”二字,都不敢擅自处理。于是,此事越闹越大,到最后甚至闹到了鳌拜那里。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当时,年幼的康熙皇帝才刚刚登基,根本没有处理政事的经验。因此,一切事务都归辅政大臣鳌拜处理。

要知道,鳌拜是从鲜血中厮杀出来的,做事时往往不加细想,便痛下了杀手。当时,他见《史概》中有很多地方都对满清不敬,便决定对此事严加惩处。此外,下面的官员们都有心讨好鳌拜,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抓了很多人。

最终,这些人大多都惨遭杀害,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明史案”,也是满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的体现。此案过后,汉族文人彻底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他们即使对满清心怀不满,即使对统治者的决策有所建议,但再也不敢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看法了。

有人说,通过这件事知识分子的脊梁都被清廷彻底打断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当没有人敢对一个国家的决策表示异议的时候,这个国家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清朝二百九十六年江山的覆灭,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落后的科技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与文字狱也脱不了干系。

满清入主中原后,通过这件大案,全国知识分子的脊梁被彻底打断

因为,当时的文字狱真的是太可怕,可能你无意间的一首诗,就会让你丢掉脑袋。也可能文章中的一个字,就会让你身首异处。而且,文字狱不单单针对个人,更多的是连坐。所以,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说些阿谀奉承的话。

到了乾隆时期,有不少文字狱案件,甚至是因为向清朝统治者歌功颂德、献书献策,不过,因马屁拍得不得法,犯了忌讳,也会遭到杀身之祸。直到嘉庆帝亲政后,改变了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着手平反,此后满清的文字狱才基本结束。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六·鳌拜》、《明代文字狱祸考略》、《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