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一同吃饭,饭还没开吃,就听朋友一板正经地和孩子说“一会吃饭你得好好吃,不许挑食,CC姐姐和弟弟都看着呢!”。
然后,又转身对我说“你不知道,我们家这孩子,吃饭能愁死我。啥都不爱吃,每次吃饭都吃那么一两口,就吃饭这件事都快把我逼成精神病了”。
额,后边的事实证明,确实是快逼疯了,但快被逼疯的那个人不是她,而是孩子。
席间,孩子还在打量饭菜,她早就夹一筷子青菜放在孩子碗里“吃口青菜”。
孩子皱起眉头抗议。
“快,张嘴,吃青菜对身体好”
“不爱吃菜,那吃块肉,你平常喜欢吃肉的”
“这不吃那不吃,你想吃什么?哪有你这么挑食的孩子,你看姐姐弟弟(CC、DD)吃得都比你好”
“不吃就一边玩去,一会饿了可没零食吃”
看着朋友一副生无可恋的憔悴模样,我忍不住想笑,既有对过往被娃吃饭支配的恐惧的苦笑,也有过来人看明白娃吃饭这点弯弯绕绕的同情。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但我想说「家有一宝,操心到老」。
那家有二宝、三宝了呢?
别说了,已经在emo了。
就吃饭这件事,越往后费劲的事越多。从吃不吃的基础问题,上升到行为习惯、礼仪问题。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孩子餐桌上这点事。
为什么很多孩子填饱肚子这种人类本能也成了老大难?
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和家长有关。
现在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过于“暴力”,一种是过于宠溺,无论哪种都很糟糕,甚至是你最在意的“饭量”也与此息息相关。
01
饭桌上说教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说话的时间,恐怕就只有吃饭的时候了。
但许多父母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在饭桌上进行说教。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则病例,一个7岁的小女孩,吃饭吃得特别少(厌食),导致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父母带着她到处检查就医,都查不出原因。
有一次恰巧医生查房的时候,碰到了这家人吃饭。
吃饭时这家人的氛围特别压抑,母亲一直半严肃半恳求地教导孩子:
“一定要吃东西呀,吃了才能好”
“为什么你就不能多吃一点”
“你听话些,就当可怜爸爸妈妈行不行”
当医生看到小女孩那充满痛苦和绝望的表情,他就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因为,在恐惧的氛围下,没有人能吃得下饭。
如果你总是在吃饭的时间进行说教,本该愉快的进餐时间被破坏,孩子将“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些,孩子不仅吃饭没胃口,就连吃饭这件事也会非常抗拒。
试想一下,若是有人在你吃饭时一直叨叨你哪里不好,你该怎么做,或是询问你工资多少,啥时候二胎(三胎),总之尽捡你不爱听的说。
是不是光想想就没胃口了,满脑子想着怎么回怼和翻白眼,嘴巴里的饭也不香了?
所以啊,请控制住自己想要说教的欲望,饭桌上多说开心的事情,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尤其是孩子分享自己想说的事情,我们就多听少说就好了。
02
逼孩子吃饭
开头朋友家吃饭的例子,我想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在少数。
就连C妈最初养CC的那几年也走过这条弯路。
害怕孩子挑食,努力给孩子摆弄各种美食,但孩子一旦表现出不吃的苗头,立马:
神情气愤——“老娘这么辛苦做出来的你竟然丝毫不赏脸,今天必须想办法让你吃了”
紧张焦虑——“孩子挑食怎么办,万一缺维生素缺锌等导致免疫力降低,omg!,一定想办法让他吃点” 。
于是,每次吃饭都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各种套路才勉强让孩子吃几口。
但很多时候,恰巧是我们太把吃饭当回事了,反而搞砸了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和主动性。
孩子讨厌的不是吃饭,而是被逼着吃饭、被控制的感觉、以及焦虑的情绪。
你越不喜欢孩子的某个行为,孩子越要在这件事上追求控制感,他的行为就会越惹人烦。
宁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要感受自己“说了算”的力量。
如果你也有一种“孩子吃饭太费劲,我一定得好好管”的执念,C妈劝你放一放。
这不仅不能让娃爱上吃饭,还会破坏你们的亲子关系,再逼下去的结果就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想要孩子吃饭好,请你先放松自己的心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让孩子先爱上吃饭这件事。
C妈提供几个小妙招:
1建立仪式感
饭前洗手、摆盘、坐好,聊温馨愉快的话题,让孩子对就餐建立愉悦放松联想。
2不必过度关注孩子
像其他家人一样平常对待和交流,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大人是一样的,他自然也会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
3多遛娃
这点是最关键的,多遛!多遛!多遛!能量释放光!
饿,永远是吃饭最大的动力!
我们的职责就是提供丰富的食材,只要他不是真的挑食(具体看这篇:就是这3句话,毁了孩子的吃饭习惯!),吃什么,吃多少就随他去吧。
当孩子开始享受坐在餐桌上时,「吃饭不操心」早晚会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嘛。
03
在餐桌上过于宠爱
除了上边两种隐形“暴力” ,餐桌上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就是对孩子过于宠爱。
你家是不是也是,孩子想\爱吃啥就做啥,喜欢哪个就直接把盘子放在娃跟前。
久而久之,容易养出一个“只要我想吃的你必须做,而且我爱吃的别人多夹两筷子就急眼”的白眼狼孩子。
你做了他不仅不会感恩,甚至是会随意挑剔,变身“品鉴大师”。
“这个难吃死了,妈妈你为什么不把鱼刺剔干净?、包子里为什么要放胡萝卜?”
他看不到一丝一毫别人给他做饭的感恩,却把全家围着他的喜好做饭这件事当成了理所应当。
或者极其霸道护食“我的,都是我的,谁吃了我的鸡翅?”
我家奶奶是个特别疼孩子的老人,每次做饭都会有孩子爱吃的,而且都会立马放到孩子面前。
如果是CC格外爱吃的一些小甜品,还会追加一句,没人跟你抢,你爱吃都是你的。
那些甜品确实我跟C爸都不爱吃,但我每每都会打断奶奶,“所有的食物做出来都是给大家吃的,所有人都可以吃。”
所以有了DD之后,在这方面CC就适应的很顺利。
而我一个朋友就有这个困扰,有了老二,老大天天哭闹着说讨厌妹妹,因为妹妹所有人都不爱她了。
理由就是,原来她喜欢吃的菜,所有人都紧着她,没人要分她的,现在所有人开始说妹妹也可以吃,还逼她给妹妹一点。原来她爱吃的菜都放在她面前,现在姐妹俩总为饭菜离谁近吵架。
孩子的世界很小,跟他有关的都不是大事,而真正影响孩子的,都是这些大人觉得无所谓的小事。
所以,不必每顿饭都做孩子喜欢的饭菜,也不必把孩子爱吃的专门放在他面前,更不必为了孩子爱吃,自己一口不吃,全给孩子。
甚至应该告诉孩子这个餐桌礼仪:再喜欢吃的东西都不能霸占着,或自己全吃完。
没吃够、下顿可以再做/再买,但是不能吃独食。
私下我也和奶奶沟通,孩子给您的一定要拿着,哪怕你真的不想也要先收下来,不能总是说“奶奶不吃,宝宝喜欢,都给宝宝吃”。
养成了习惯,孩子会觉得全世界都应该让着她,出了家门,别人都不让,反而她更难适应、更觉得受挫。
同时那些大人喜欢但孩子不喜欢的食物,也不需要完全避讳,孩子需要知道,这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
孩子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理所应当的为你牺牲任何事。
有人愿意凭你的喜好行事,那是因为爱你,不是因为欠你。
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或者大人主动提及其他家人的爱好,比如,爸爸爱吃木耳,奶奶爱吃鸡蛋。
不能让孩子行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有“看得见”别人,才不会那么自私。
C妈说:
我们总是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决定孩子吃啥,不吃啥,吃多少。
但却忘了,吃饭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标准,就会忍不住焦虑。
但孩子对大人的情绪特别敏感,你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当孩子总是处于一种压力下进食,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啊,只要孩子发育水平正常,真的不必太过于担心,孩子会自己找到自身的吃饭节奏的。
不如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也放过自己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END
点击以下关键字查看相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