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周末和朋友一同吃飯,飯還沒開吃,就聽朋友一闆正經地和孩子說“一會吃飯你得好好吃,不許挑食,CC姐姐和弟弟都看着呢!”。

然後,又轉身對我說“你不知道,我們家這孩子,吃飯能愁死我。啥都不愛吃,每次吃飯都吃那麼一兩口,就吃飯這件事都快把我逼成精神病了”。

額,後邊的事實證明,确實是快逼瘋了,但快被逼瘋的那個人不是她,而是孩子。

席間,孩子還在打量飯菜,她早就夾一筷子青菜放在孩子碗裡“吃口青菜”。

孩子皺起眉頭抗議。

“快,張嘴,吃青菜對身體好”

“不愛吃菜,那吃塊肉,你平常喜歡吃肉的”

“這不吃那不吃,你想吃什麼?哪有你這麼挑食的孩子,你看姐姐弟弟(CC、DD)吃得都比你好”

“不吃就一邊玩去,一會餓了可沒零食吃”

看着朋友一副生無可戀的憔悴模樣,我忍不住想笑,既有對過往被娃吃飯支配的恐懼的苦笑,也有過來人看明白娃吃飯這點彎彎繞繞的同情。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我想說「家有一寶,操心到老」。

那家有二寶、三寶了呢?

别說了,已經在emo了。

就吃飯這件事,越往後費勁的事越多。從吃不吃的基礎問題,上升到行為習慣、禮儀問題。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孩子餐桌上這點事。

為什麼很多孩子填飽肚子這種人類本能也成了老大難?

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和家長有關。

現在餐桌上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過于“暴力”,一種是過于寵溺,無論哪種都很糟糕,甚至是你最在意的“飯量”也與此息息相關。

01

飯桌上說教

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說話的時間,恐怕就隻有吃飯的時候了。

但許多父母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在飯桌上進行說教。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一則病例,一個7歲的小女孩,吃飯吃得特别少(厭食),導緻了嚴重的營養不良,父母帶着她到處檢查就醫,都查不出原因。

有一次恰巧醫生查房的時候,碰到了這家人吃飯。

吃飯時這家人的氛圍特别壓抑,母親一直半嚴肅半懇求地教導孩子:

“一定要吃東西呀,吃了才能好”

“為什麼你就不能多吃一點”

“你聽話些,就當可憐爸爸媽媽行不行”

當醫生看到小女孩那充滿痛苦和絕望的表情,他就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因為,在恐懼的氛圍下,沒有人能吃得下飯。

如果你總是在吃飯的時間進行說教,本該愉快的進餐時間被破壞,孩子将“吃飯”和“挨訓”聯系在一些,孩子不僅吃飯沒胃口,就連吃飯這件事也會非常抗拒。

試想一下,若是有人在你吃飯時一直叨叨你哪裡不好,你該怎麼做,或是詢問你工資多少,啥時候二胎(三胎),總之盡撿你不愛聽的說。

是不是光想想就沒胃口了,滿腦子想着怎麼回怼和翻白眼,嘴巴裡的飯也不香了?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是以啊,請控制住自己想要說教的欲望,飯桌上多說開心的事情,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

尤其是孩子分享自己想說的事情,我們就多聽少說就好了。

02

逼孩子吃飯

開頭朋友家吃飯的例子,我想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在少數。

就連C媽最初養CC的那幾年也走過這條彎路。

害怕孩子挑食,努力給孩子擺弄各種美食,但孩子一旦表現出不吃的苗頭,立馬:

神情氣憤——“老娘這麼辛苦做出來的你竟然絲毫不賞臉,今天必須想辦法讓你吃了”

緊張焦慮——“孩子挑食怎麼辦,萬一缺維生素缺鋅等導緻免疫力降低,omg!,一定想辦法讓他吃點” 。

于是,每次吃飯都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各種套路才勉強讓孩子吃幾口。

但很多時候,恰巧是我們太把吃飯當回事了,反而搞砸了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和主動性。

孩子讨厭的不是吃飯,而是被逼着吃飯、被控制的感覺、以及焦慮的情緒。

你越不喜歡孩子的某個行為,孩子越要在這件事上追求控制感,他的行為就會越惹人煩。

甯願犧牲自己的身體,也要感受自己“說了算”的力量。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如果你也有一種“孩子吃飯太費勁,我一定得好好管”的執念,C媽勸你放一放。

這不僅不能讓娃愛上吃飯,還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系,再逼下去的結果就是得不償失、本末倒置了!

想要孩子吃飯好,請你先放松自己的心态,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餐氛圍,讓孩子先愛上吃飯這件事。

C媽提供幾個小妙招:

1建立儀式感

飯前洗手、擺盤、坐好,聊溫馨愉快的話題,讓孩子對就餐建立愉悅放松聯想。

2不必過度關注孩子

像其他家人一樣平常對待和交流,讓孩子覺得自己和大人是一樣的,他自然也會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

3多遛娃

這點是最關鍵的,多遛!多遛!多遛!能量釋放光!

餓,永遠是吃飯最大的動力!

我們的職責就是提供豐富的食材,隻要他不是真的挑食(具體看這篇:就是這3句話,毀了孩子的吃飯習慣!),吃什麼,吃多少就随他去吧。

當孩子開始享受坐在餐桌上時,「吃飯不操心」早晚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嘛。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03

在餐桌上過于寵愛

除了上邊兩種隐形“暴力” ,餐桌上還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情況,就是對孩子過于寵愛。

你家是不是也是,孩子想\愛吃啥就做啥,喜歡哪個就直接把盤子放在娃跟前。

久而久之,容易養出一個“隻要我想吃的你必須做,而且我愛吃的别人多夾兩筷子就急眼”的白眼狼孩子。

你做了他不僅不會感恩,甚至是會随意挑剔,變身“品鑒大師”。

“這個難吃死了,媽媽你為什麼不把魚刺剔幹淨?、包子裡為什麼要放胡蘿蔔?”

他看不到一絲一毫别人給他做飯的感恩,卻把全家圍着他的喜好做飯這件事當成了理所應當。

或者極其霸道護食“我的,都是我的,誰吃了我的雞翅?”

我家奶奶是個特别疼孩子的老人,每次做飯都會有孩子愛吃的,而且都會立馬放到孩子面前。

如果是CC格外愛吃的一些小甜品,還會追加一句,沒人跟你搶,你愛吃都是你的。

那些甜品确實我跟C爸都不愛吃,但我每每都會打斷奶奶,“所有的食物做出來都是給大家吃的,所有人都可以吃。”

是以有了DD之後,在這方面CC就适應的很順利。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而我一個朋友就有這個困擾,有了老二,老大天天哭鬧着說讨厭妹妹,因為妹妹所有人都不愛她了。

理由就是,原來她喜歡吃的菜,所有人都緊着她,沒人要分她的,現在所有人開始說妹妹也可以吃,還逼她給妹妹一點。原來她愛吃的菜都放在她面前,現在姐妹倆總為飯菜離誰近吵架。

孩子的世界很小,跟他有關的都不是大事,而真正影響孩子的,都是這些大人覺得無所謂的小事。

是以,不必每頓飯都做孩子喜歡的飯菜,也不必把孩子愛吃的專門放在他面前,更不必為了孩子愛吃,自己一口不吃,全給孩子。

甚至應該告訴孩子這個餐桌禮儀:再喜歡吃的東西都不能霸占着,或自己全吃完。

沒吃夠、下頓可以再做/再買,但是不能吃獨食。

私下我也和奶奶溝通,孩子給您的一定要拿着,哪怕你真的不想也要先收下來,不能總是說“奶奶不吃,寶寶喜歡,都給寶寶吃”。

養成了習慣,孩子會覺得全世界都應該讓着她,出了家門,别人都不讓,反而她更難适應、更覺得受挫。

同時那些大人喜歡但孩子不喜歡的食物,也不需要完全避諱,孩子需要知道,這世界不是圍着他轉的。

孩子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理所應當的為你犧牲任何事。

有人願意憑你的喜好行事,那是因為愛你,不是因為欠你。

孩子在餐桌上有這三種表現,預示養育出了大問題,希望你家沒有

還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或者大人主動提及其他家人的愛好,比如,爸爸愛吃木耳,奶奶愛吃雞蛋。

不能讓孩子行事“隻知有己不知有人”,隻有“看得見”别人,才不會那麼自私。

C媽說:

我們總是按照家長的想法去決定孩子吃啥,不吃啥,吃多少。

但卻忘了,吃飯本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一旦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标準,就會忍不住焦慮。

但孩子對大人的情緒特别敏感,你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孩子對食物的态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當孩子總是處于一種壓力下進食,消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是以啊,隻要孩子發育水準正常,真的不必太過于擔心,孩子會自己找到自身的吃飯節奏的。

不如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也放過自己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END

點選以下關鍵字檢視相應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