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平民到天子,不变的是朱元璋的农民本心

古今诸多帝王中,朱元璋算是一个异类。他出身贫农家庭,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一间低矮的茅草房里。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就叫“重八”,朱重八就这样诞生了。这时的他是这样地渺小,像地上的一棵草,多他一棵不多,少他一棵不少,谁也不会想到今后的他会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帝国的天子,为万民所敬仰。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重八的少年时光基本都是在放牛的日子中度过的。虽说平日里吃得并不是很好,但并没有耽搁少时的朱重八长成魁梧的身材,只不过相貌是丑了些,脑袋长,下巴宽,活生生长成了一个驴脸。在放牛的时光里,朱重八靠着身强体壮,俨然成了村子里的孩子王,他喜欢玩“作皇帝”的游戏,每到此时,朱重八都高坐在土堆上,让脚下的孩子们跪坐成一排,同声高喊万岁。如果谁喊得不认真,那就惨了,朱重八准是对他进行一顿拳打脚踢,直到他认真喊为止。

从平民到天子,不变的是朱元璋的农民本心

民间流传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如果日子太平,朱重八很可能就这样在放牛、玩耍中慢慢结束自己的一生,老老实实做一名大元帝国统治下的贫民。然而命运却不想让他如此平凡,随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朱重八的命运被深深地改变了。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一大原因就是不断的天灾。以洪水闻名的淮河,几千年来给两岸不断带来沉重的苦难。然而至正三年(1343)和至正四年,发生在淮河两岸的不是洪水,而是干旱。干旱导致粮食减产,无疑为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人们纷纷四处挖掘野菜来充饥,然而野菜就着稀粥两碗下肚,一泡尿也就什么也不剩了。更为恐怖的是,随着干旱而来的是瘟疫。本来已经虚弱至极的身体在遭受瘟疫的痛苦,人们往往高烧不退,上吐下泻,接着便是死亡。开始是一个村死十几人,很快发展到家家户户死人、天天死人,如果人们不逃离,一个村庄很快就会死绝。等朱五四一家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一大家子人在不到半个月时间死去了大半:只剩下重六、重八以及大嫂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大嫂带着剩下的儿女逃荒去了,事到如今,重六、重八也只能如昔日父祖那般分头逃难。走之前兄弟俩哀求着地主刘德安葬亲人,谁知刘德竟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不予安葬,还是刘德的胞兄刘继祖好心给了块巴掌大的地,这才安葬好了亲人。家破人亡、亲人离散,面对此情此景,兄弟俩相对无言只得抱头痛哭。安葬好亲人后,朱重八经人介绍入皇觉寺当行童。然而寺庙内粮食也不多,重八入寺五十日之后,寺主便封了粮仓遣散众僧,重八只得离开家乡为游方僧云游淮西颍州。

从平民到天子,不变的是朱元璋的农民本心

正史中描绘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从卑贱的贫农到高贵的天子,并不是简单的身份的转变。少时的家庭变动与云游四方的经历丰富了朱元璋的内心世界。如果说朱元璋是荒郊野外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几个机缘巧合加起来就使得这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变成了一块精美的美玉。元末的社会动荡将朱元璋这块璞玉震荡出来,三年的流浪生涯又使得这块璞玉得以被细细雕琢。这个老实本分的农民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千难万险中得到洗礼,而随后多年的战争的磨练,使得他终成一块精美的美玉。

对于朱元璋来说,完成从贫农到天子这种反差地位的华丽转身,本身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在多种机缘巧合之下,才造就了这位平民天子。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对农民和地主爱憎分明的皇帝,绝无仅有。这一点是由他自身的出身决定的。他始终保持着农民本心、农民气派、农民作风,无论他的身份是平民还是天子,自始至终朱元璋都在贯彻这一人生信条 。

从平民到天子,不变的是朱元璋的农民本心

晚年的明太祖朱元璋

他绝无声色之好,所有的时间都拿来打理他的大明帝国,从登基到去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无论是他的生活用具还是他的饮食都是历朝皇帝中最为节俭的,每日早膳,只用蔬菜。更为难得的是他将这种农民思想运用到他的治国具体实际之中,朱元璋一生都在追逐“均贫富”这一伟大的农民理想。这体现在他的治国方方面面,历来王朝灭亡不外乎帝王大权旁落,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或者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以至于官逼民反。

针对第一个方面,朱元璋对当时的中央官僚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丞相,权归六部;废大都督,设立五军都督府,并且从制度上使得各个部门相互牵制,谁也不能构成对皇权的威胁。

相对于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显得尤为棘手。如何抑制土地兼并,历朝历代多有涉及但并没有多大作用。朱元璋是与众不同的,农民出色的他敢于挑战一切旧秩序。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以及他的农民本心,他必须严厉打击地主阶级与官僚阶级。基于这个思路,朱元璋展开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惩治贪官运动,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还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爱护百姓,勤劳国事,发展生产,底层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朱元璋对于地主阶级的厌恶是基于双重因素的,首先是他本身就是贫农的儿子,少时久处地主的欺压之下,估计他永远也忘不了亲人离世哀求刘德给一处安葬之地而被刘德赶出家门的屈辱。其次,身为大明帝国的天子,他意识到地主阶级是凶恶的,他们会一味地兼并土地,使得富家大户在地方势力过大,是不利于他的统治的,因此他极其厌恶地主阶级。

在三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朱元璋一刻也没有忘记早年的艰辛,从不讳言自己的出身。在诏书中,他屡屡说自己是农夫:“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