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rù,由外到内,进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入 rù】这个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文之形,都示從上向下進入的意思。所謂上、下,即外、內之意,以示從外進入裡面的意思。以上諸形,都據臆構的虛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指事。戰國文字,多一橫筆,可視作界線,以示內外之別,仍屬指事。隸書形變作,楷書沿之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
【书法名家】
【字词释义】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参加, 加入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交、交纳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接纳;采纳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侵入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名〉
收入,进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字的故事】
过门不入
读音:guò mén bù rù
出处:《孟子·离娄下》
解释:意思是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出自《孟子·离娄下》。
故事:传说禹有三次带人修路过自己的家门,他都没进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禹三过家门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人们都很受感动。
后来,人们就用“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