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明末甲申之变后,清军入关,开始一统天下的征程,他们的对手并不弱小,但最后无一例外被击败。

其中与清朝对抗时间最久的南明各政权继承的是明朝法统,机会也最多,还是被清军一个个打爆。

了解一点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明灭亡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清朝的强大而在自身的内斗,从弘光到隆武再到永历,内斗贯穿南明各政权,是其灭亡的主因。

其中最可惜的,要数永历政权。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出滇抗清后,永历朝廷声势大振,李定国更是两厥名王威震天下,永历帝朱由榔一度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可惜最后还是毁于内斗。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李定国两入广东,满心指望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配合,郑成功这时拥兵十几万,战船千艘,如果与李定国联合,广东战役可成。

但郑成功两次都放了李定国鸽子,李定国在新会遭遇大败,损失兵力一半以上,郑成功的不配合是主要原因。

还有另一位大佬孙可望更加过分,因为与李定国不和,竟然亲提大军大举进攻昆明,兵败后干脆降清,向洪承畴献上滇黔地图,为清军随后大举进攻云南送去了钥匙。

这些个大佬的操作让人看不懂,好好的一起抗清不行吗,干嘛要整天内斗?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孙可望和郑成功,是对永历政权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一个表现在内,一个表现在外。

这两人一个争权篡位,一个拥兵自重,历来被指责为无大局观,目光短浅,是内斗的典型代表。

但孙郑二人接手的都只是自己老子留下的一部分残兵旧部,能在乱世中发展出如此的势力,自己本身无疑也是颇有才干的。

能发展成最强大的两股反清力量,他们就真这么看不清天下形势,看不出如果不团结就无法对抗清朝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有个并不矛盾的问题:反清就必须要复明吗?

当然不是,反清归反清,复明归复明,这是两码事。

有人反清是为了复明,有人反清只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反清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要让大家铁心跟你干,让部队有凝聚力,得打个都能接受的旗号出来。

也就是先画个大饼,让大家都有点盼头。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孙可望出自大西军,但大西的口碑早被张献忠玩崩了,他要再举大西旗号就是自己找打。要灭了永历对孙可望是轻而易举,但郑成功、夔东十三家和明朝遗臣不会听他号令,这是平白为自己树敌。

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读过书,还被隆武赐姓,打出大明旗号更加名正言顺。相反他要是自己称王,孙可望、永历、夔东十三家都不能容他。

就当时情况而言,没有比高举大明旗号更合适的办法,凭他们自己实力,都无法号令天下,时间又不允许他们像朱元璋一样“广积粮、缓称王”,必须迅速把全国反清力量集合到一起,才可能与清军掰一掰手腕。

这就只有打大明旗号能做到了。

要论能力,孙、郑两人显然比永历高得多,但血统问题不是能力能解决的,朱由榔哪怕是个傻子,他也是万历的孙子,最具法统的大明帝位继承人,不尊奉他,尊奉谁?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这样的政治套路,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玩过。

龙凤四年(1358年),朱元璋离成为明太祖还差十万八千里,当时他只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平章。

这一年底,朱元璋攻下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打出两面大黄旗,上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旁边又立两个木牌,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天下各路反元势力,只要是红巾军系统,打的都是反元复宋的旗号。哪怕南宋灭亡已将近百年,打出宋朝的大旗还是团结天下力量最有效的方式,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等人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国号就是宋。

最大的敌人都是元朝,奉小明王为共主,能避免诸路反元势力过早互相厮杀,对大家都有好处。

到了后来,各路义军或被兼并、或被剿灭,朱元璋先后击败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后,实力极大膨胀,对自己的政治目的已无需再遮遮掩掩,小明王给他封的吴王早已不能满足胃口。龙凤十一年,他派人暗中除去小明王,宣布不再以龙凤几年,在1367年改为吴元年,第二年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对朱元璋而言,反元是真的,复宋是假的;对孙可望、郑成功而言,反清是真的,复明是假的。

他们都只是想自己做皇帝而已。

所以孙可望和郑成功其实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们学习的对象是朱元璋。

孙、郑二人不可能是傻瓜笨蛋,不然早就给人做掉了,相反他们相当精明。

两位大佬选择的动手时机都相当完美,看得出是经过长期策划的。

孙可望提兵大举进攻李定国时,李定国刚在新会遭遇大败,损失兵力一半有余,在曲靖之战时,即使有白文选战前倒戈,加起来他们也只有三万兵力,孙可望的兵力是十四万,怎么看孙可望都是必胜之局。

郑成功发起长江战役的时间恰到好处,他在清军三路大举进攻云南时勒兵不动,保持观望。等永历被赶进缅甸了,远征西南的清军还没来得及班师之时,抓住机会发动全力一击。这不是为了救永历,更不是为了复明,也是为了他自己的皇帝梦。

这样的时机都堪称完美,岂知人算不如天算,两人都在顺风局被逆转,功亏一篑,原因都是输在了心理上。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假设孙可望或郑成功其中之一最后击退了清朝,收复两京,这天下也不会再叫大明,而是他们自己建立的新朝。

孙可望与郑成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其实两人基本就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把他们调个位置,选择也基本相同。

孙可望本来是可以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奈身边的李定国大出风头实在太耀眼,再让他成了气候,孙可望就得被挤下去,形势逼迫他为了自己的皇帝梦,不得不对李定国动手。哪怕代价是得手后大明这杆旗号打不下去了,也比自己愿望破灭要好得多,何况他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这看起来就是一步十拿九稳的棋。

郑成功怎么可能会出兵和李定国合攻新会,李定国胜,则控制两广,直逼福建,继而图谋江浙。到时候,东南沿海是听李定国的还是听他郑成功的,不听李定国就是不听永历,他这个明臣还要不要做了,大明旗号还要不要打了?听了李定国,郑成功又怎肯甘心?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表面看来,这是永历政权的内斗,实际它的性质就跟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不会和朱元璋合作抗元一样,各自以自己派系的利益为重。

永历就好比元末的小明王,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孙可望、郑成功从来就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们反清但并不想复明,只是借着明朝旗号想要问鼎天下的势力。

所以,郑成功不会和李定国配合,孙可望也不可能甘心屈居李定国之下,这都会颠覆他们的政治目的,万万行不得。

这些大佬并不是不识大局,相反他们对大局清楚得很,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基于自己的目的,做出那样的选择才是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