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明末甲申之變後,清軍入關,開始一統天下的征程,他們的對手并不弱小,但最後無一例外被擊敗。

其中與清朝對抗時間最久的南明各政權繼承的是明朝法統,機會也最多,還是被清軍一個個打爆。

了解一點這段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明滅亡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清朝的強大而在自身的内鬥,從弘光到隆武再到永曆,内鬥貫穿南明各政權,是其滅亡的主因。

其中最可惜的,要數永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出滇抗清後,永曆朝廷聲勢大振,李定國更是兩厥名王威震天下,永曆帝朱由榔一度看到了中興的希望。

可惜最後還是毀于内鬥。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李定國兩入廣東,滿心指望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配合,鄭成功這時擁兵十幾萬,戰船千艘,如果與李定國聯合,廣東戰役可成。

但鄭成功兩次都放了李定國鴿子,李定國在新會遭遇大敗,損失兵力一半以上,鄭成功的不配合是主要原因。

還有另一位大佬孫可望更加過分,因為與李定國不和,竟然親提大軍大舉進攻昆明,兵敗後幹脆降清,向洪承疇獻上滇黔地圖,為清軍随後大舉進攻雲南送去了鑰匙。

這些個大佬的操作讓人看不懂,好好的一起抗清不行嗎,幹嘛要整天内鬥?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孫可望和鄭成功,是對永曆政權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一個表現在内,一個表現在外。

這兩人一個争權篡位,一個擁兵自重,曆來被指責為無大局觀,目光短淺,是内鬥的典型代表。

但孫鄭二人接手的都隻是自己老子留下的一部分殘兵舊部,能在亂世中發展出如此的勢力,自己本身無疑也是頗有才幹的。

能發展成最強大的兩股反清力量,他們就真這麼看不清天下形勢,看不出如果不團結就無法對抗清朝嗎,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有個并不沖突的問題:反清就必須要複明嗎?

當然不是,反清歸反清,複明歸複明,這是兩碼事。

有人反清是為了複明,有人反清隻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反清可以有無數個理由,但要讓大家鐵心跟你幹,讓部隊有凝聚力,得打個都能接受的旗号出來。

也就是先畫個大餅,讓大家都有點盼頭。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孫可望出自大西軍,但大西的口碑早被張獻忠玩崩了,他要再舉大西旗号就是自己找打。要滅了永曆對孫可望是輕而易舉,但鄭成功、夔東十三家和明朝遺臣不會聽他号令,這是平白為自己樹敵。

鄭成功在南京國子監讀過書,還被隆武賜姓,打出大明旗号更加名正言順。相反他要是自己稱王,孫可望、永曆、夔東十三家都不能容他。

就當時情況而言,沒有比高舉大明旗号更合适的辦法,憑他們自己實力,都無法号令天下,時間又不允許他們像朱元璋一樣“廣積糧、緩稱王”,必須迅速把全國反清力量集合到一起,才可能與清軍掰一掰手腕。

這就隻有打大明旗号能做到了。

要論能力,孫、鄭兩人顯然比永曆高得多,但血統問題不是能力能解決的,朱由榔哪怕是個傻子,他也是萬曆的孫子,最具法統的大明帝位繼承人,不尊奉他,尊奉誰?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這樣的政治套路,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玩過。

龍鳳四年(1358年),朱元璋離成為明太祖還差十萬八千裡,當時他隻是小明王韓林兒手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平章。

這一年底,朱元璋攻下婺州置中書浙東行省,打出兩面大黃旗,上書: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旁邊又立兩個木牌,寫着: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複寶圖。

這就是當時的情況,天下各路反元勢力,隻要是紅巾軍系統,打的都是反元複宋的旗号。哪怕南宋滅亡已将近百年,打出宋朝的大旗還是團結天下力量最有效的方式,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等人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國号就是宋。

最大的敵人都是元朝,奉小明王為共主,能避免諸路反元勢力過早互相厮殺,對大家都有好處。

到了後來,各路義軍或被兼并、或被剿滅,朱元璋先後擊敗最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後,實力極大膨脹,對自己的政治目的已無需再遮遮掩掩,小明王給他封的吳王早已不能滿足胃口。龍鳳十一年,他派人暗中除去小明王,宣布不再以龍鳳幾年,在1367年改為吳元年,第二年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對朱元璋而言,反元是真的,複宋是假的;對孫可望、鄭成功而言,反清是真的,複明是假的。

他們都隻是想自己做皇帝而已。

是以孫可望和鄭成功其實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們學習的對象是朱元璋。

孫、鄭二人不可能是傻瓜笨蛋,不然早就給人做掉了,相反他們相當精明。

兩位大佬選擇的動手時機都相當完美,看得出是經過長期策劃的。

孫可望提兵大舉進攻李定國時,李定國剛在新會遭遇大敗,損失兵力一半有餘,在曲靖之戰時,即使有白文選戰前倒戈,加起來他們也隻有三萬兵力,孫可望的兵力是十四萬,怎麼看孫可望都是必勝之局。

鄭成功發起長江戰役的時間恰到好處,他在清軍三路大舉進攻雲南時勒兵不動,保持觀望。等永曆被趕進緬甸了,遠征西南的清軍還沒來得及班師之時,抓住機會發動全力一擊。這不是為了救永曆,更不是為了複明,也是為了他自己的皇帝夢。

這樣的時機都堪稱完美,豈知人算不如天算,兩人都在順風局被逆轉,功虧一篑,原因都是輸在了心理上。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假設孫可望或鄭成功其中之一最後擊退了清朝,收複兩京,這天下也不會再叫大明,而是他們自己建立的新朝。

孫可望與鄭成功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南,其實兩人基本就是一個模闆裡刻出來的,把他們調個位置,選擇也基本相同。

孫可望本來是可以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無奈身邊的李定國大出風頭實在太耀眼,再讓他成了氣候,孫可望就得被擠下去,形勢逼迫他為了自己的皇帝夢,不得不對李定國動手。哪怕代價是得手後大明這杆旗号打不下去了,也比自己願望破滅要好得多,何況他兵力占據絕對優勢,這看起來就是一步十拿九穩的棋。

鄭成功怎麼可能會出兵和李定國合攻新會,李定國勝,則控制兩廣,直逼福建,繼而圖謀江浙。到時候,東南沿海是聽李定國的還是聽他鄭成功的,不聽李定國就是不聽永曆,他這個明臣還要不要做了,大明旗号還要不要打了?聽了李定國,鄭成功又怎肯甘心?

反清就必須複明?讓朱元璋、鄭成功和孫可望來告訴你:别太天真了

表面看來,這是永曆政權的内鬥,實際它的性質就跟方國珍、張士誠、陳友諒不會和朱元璋合作抗元一樣,各自以自己派系的利益為重。

永曆就好比元末的小明王,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孫可望、鄭成功從來就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們反清但并不想複明,隻是借着明朝旗号想要問鼎天下的勢力。

是以,鄭成功不會和李定國配合,孫可望也不可能甘心屈居李定國之下,這都會颠覆他們的政治目的,萬萬行不得。

這些大佬并不是不識大局,相反他們對大局清楚得很,軍事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基于自己的目的,做出那樣的選擇才是再正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