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胡惟庸案:一起车祸牵连出的洪武第一大案

明洪武年间,应天的街道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马车奔驰过市时不幸翻车,乘客被甩下车后受伤死去,死者正是当朝丞相胡惟庸的儿子。

为了发泄失子之痛,胡惟庸下令将车夫杀死。事后,因为他动用私刑,朱元璋勃然大怒。让胡惟庸没想到的是,这个事件很快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机,最后竟然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更让观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死还牵出了一件波及三万余人,绵延十余年的大案。

在朱元璋的主持下,胡惟庸案因为擅权、谋反、通敌等大罪被定为“铁案”。但是数百年间,又有很多人对此提出了诸多质疑。

一件铁案

胡惟庸是朱元璋眼前的“大红人”。朱元璋一朝换了5个宰相,胡惟庸当政时间最长。

春风得意之时,这位昔日的“宠臣”却在1380年突然被杀,累及三族。耐人寻味的是,即使在胡惟庸死后的十余年间,他的罪名也在不断的被刷新、升级。

胡惟庸到底犯了什么罪让朱元璋如此狠抓不放呢?

胡惟庸案:一起车祸牵连出的洪武第一大案

罪名一:擅权。在胡惟庸独相的几年中,他的擅权妄为早就惹毛了朱元璋。

胡惟庸被杀前发生了两件事,更是让朱元璋忍无可忍。其一,胡惟庸的儿子在街市上遭遇交通事故身亡,胡惟庸一怒之下杀掉马夫,朱元璋让他偿命;其二,1379年,右丞相汪广洋因罪被赐死,朱元璋追查到其小妾是罪臣之女(按照当时的法律,罪臣之女只能分配给功臣武将,不能配给文臣),于是胡惟庸作为六部之首受到牵连。

罪名二:谋反。胡惟庸当权后势力日盛,党羽遍布朝堂上下。

《明史》记载,1380年正月,胡惟庸的党羽涂节主动举报他谋反。朱元璋怒杀胡惟庸,举报者涂节也未能幸免。

关于举报谋反,还有一个版本:1380年夏,胡惟庸上奏说自家出现吉兆——井中冒出甘甜的泉水,邀请朱元璋前来观看。宦官云奇在胡惟庸府邸当差时得知胡惟庸要趁机谋反,于是把朱元璋拦在了半路上。云奇因为冲撞圣驾被打得奄奄一息,口不能言,但是仍然手指胡惟庸府邸的方向。朱元璋察觉事有蹊跷,登上城楼眺望,这一看不要紧,胡惟庸在府中设置的埋伏一览无余。最后,朱元璋躲过一劫,胡惟庸被立即处死,报信的云奇因为身受重伤很快死去。

罪名三:通敌。胡惟庸不光在朝廷中能量巨大,在他被杀好几年后,不断地有新证据表明:他和外部势力也有勾结。

1386年,朝廷查到一起宁波卫指挥林贤的“通倭”事件,追查起来发现这事竟然和胡惟庸有关系。

1390年,朝廷捉拿到元朝旧臣封绩,之后又顺藤摸瓜查出封绩曾经为胡惟庸送信给元嗣君,信中主动向北元称臣,请他们做外应。

“擅权”“谋反”“通敌”,无论哪一个罪名坐实,胡惟庸都得不了善终,更何况数案并发,无怪乎朱元璋将胡惟庸案定成“铁案”。

胡惟庸案:一起车祸牵连出的洪武第一大案

余波未消

胡惟庸已死,从朱元璋的后续反应来看,这个案子还远未结束。

很快,朱元璋宣布裁撤中书省,从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彻底废除。就这样,朱元璋这个大明集团的董事长彻底炒掉了自己的CEO,把大权紧紧握在了自己手里。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宣布后世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果敢奏请设置宰相,要处以极刑。

另一方面,胡惟庸被处死后,因为罪状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人受到波及,越来越多的“同谋”浮出水面。太子的老师宋濂此时已经70多岁,正在老家颐养天年,也被牵连其中。幸得皇后太子求情才免去死罪,但仍在之后的流放途中死去。胡惟庸被杀十年后,他的伯乐李善长被揭发出曾经和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全家70多口人被满门抄斩……胡惟庸的案子余波十多年,很多功臣宿将都被裹挟其中。因此案被杀的公侯有20多人,前后被牵连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三万以上。

胡惟庸一案的扩大和无休无止让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朱元璋下令编写《昭示奸党录》《臣戒录》等,把胡惟庸当成反面教材写入其中。之后,他将这些文诰在全国发行,让臣民们以此为诫。

疑点重重

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史料中存在很多语焉不详、相互矛盾、真假难辨甚至无法考据之处,因此,很多人对案件提出了质疑。

胡惟庸案:一起车祸牵连出的洪武第一大案

主要的质疑点如下:

第一,具体事件的真实性。

《明史》中对“涂节告变”有记载,但是却无“云奇告变”一事。很多史学家认为“云奇告变”不存在。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学家吴晗也通过考证,认为此事不实。

同样的,胡惟庸“通倭”一事也存在争议。《明史·日本传》中详细记载了胡惟庸是怎样周密计划谋反事宜,以及日本僧人如瑶带领四百人的朝贡团队前来帮助谋逆,只是他们赶到中国时,胡惟庸已经事败被杀多年。《明史》中虽然叙述详细,但是一些学者在考证后认为“如瑶朝贡”一事在历史上无可靠证据。

第二,朱元璋的反应是否合理?

在关于胡惟庸之死的两个版本中,朱元璋抓到胡惟庸后都是立即将其处死。一方面可以认为他是恨极了胡惟庸。而另一方面,谋反之罪都不是单兵作战,难道不应该严加审问,拔出萝卜带出泥吗?胡惟庸生前的“审讯笔录”缺失,而在他死后,关于他通敌、造反的记录反而越来越具体、充分、详细。其中主观性多少,真实性如何,都值得商榷。另外,两次告变中的举报者都很快死去,这或许也值得注意。

第三,胡惟庸案到底是不是冤案?

根据《明史》记载,胡惟庸确实有谋反之意:私下和朝臣“抱团”,主观上有不臣之心。但是因为相关记载中有太多矛盾之处,他有没有真正举兵谋反?是否因为大难临头了才孤注一掷?对此,历史学家各执一端。

另外,在这个案件中,有三万多人牵连被杀,其中又有多少冤狱?诛杀李善长后,一位叫王国用的官员曾上书论证李善长的冤屈,朱元璋听后竟然没有动怒,其态度很值得玩味。

真相何在?

或许正是因为疑点重重,所以才激发了人们探索真相的好奇心。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这件大案的话事人朱元璋身上。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权力控。创业成功后,他最大的心病应该就是:怎样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怎样把权力牢牢握在子孙手中。

明承元制,朝廷的大事小情都要经由中书省之手才能呈送给皇帝,这个流程加强了相权,也削弱了皇权。胡惟庸任相期间的独断专行更是让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大大增加。另外,还有一群人让朱元璋不得不防——当初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家伙们。他们有功劳,有本事,也因此更加不好掌控。加之,朱元璋一向认为元朝丢天下是因为“不得隔越中书奏事”“委任权臣上下蒙蔽”这些弊端,所以他需要找个机会清除这些“隐患”。

胡惟庸案:一起车祸牵连出的洪武第一大案

于是,有人认为朱元璋大兴胡惟庸案,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要扳倒越来越不听话的胡惟庸,更要借机废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

于是,有人这样解释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宿将:他是在为自己的皇权扫清障碍,更是为子孙的皇权扫清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的罪名越大,他就越有借口废除宰相制度;波及面越广,他就越有机会清除政权中的“隐患”。

胡惟庸案的真相已经尘封在历史之中。后人只能在不断的考据、思辩中慢慢接近真相。如果把错综复杂的胡惟庸案比做一盘棋,谁是棋子?谁是弈者?谁又是赢家?仔细琢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