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1977年6月22日,台北市,前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琏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他曾留下一句“土木不及一粟”的遗言,那么他口中的“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何意?

作为国民党军中难得的战将,胡琏的一生充满争议。

1907年,胡琏出生于陕西华州一个普通人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家中的老二,胡琏从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所以在他很小时就暗自下决心,要努力读书,将来做一个为家庭,为国家有用之人。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上学之后,胡琏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家中太过贫穷,胡琏不得不中断了学业,去做工赚钱补贴家用。父母都希望他做生意或当教书先生,可胡琏一心想要参军报国,恰好冯玉祥的西北军正在招兵买马,他就立刻前去报名参加,当了一名军队文书。

1924年,军中的胡琏听说黄埔军校正在招生,就南下投靠在广州的亲戚,参加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从军校毕业后,胡琏进入国民革命军,从排长做起,一路做到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后进入陈诚的第十八军,担任团长,深得陈诚器重。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胡琏有统兵之才,带兵有方,因此他带领的部队以善打硬仗、恶仗出名。不过他也是一个双手沾满红军鲜血的刽子手,从1931年到1934年,他作为第十八军的一名团长,参加了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他的主张是“焦土政策”,部队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给红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在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军界流传出一句话:“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西北王指的是胡宗南,因其长期主政西北,所以被称为“西北王”,而“金门王”指的就是胡琏。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在带兵打仗上,胡琏的确是国民党中数一数二的人才。就连主席都评价其“狡如狐、猛如虎”。

抗战爆发时,胡琏带领的六十六团,参加了淞沪会战,在罗店之战中,胡琏率部阻击日军。面对火力强大的日军,胡琏将部队分散布放,利用火力压制日军步兵,并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人坦克,在一天一夜时间里,打退日军数十次进攻。

在抗日战场,胡琏的指挥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不论是阻击还是进攻,都打得有声有色。相比那些畏手畏脚、临阵脱逃的将领,胡琏深受老蒋和陈诚的重用,被任命为第十八军主力十一师的师长。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1943年,日军从湖北沿长江西进,企图进犯四川。石牌,作为从湖北进入四川的最后一个防御阵地,如果日军成功占领石牌,那么就可以进入四川,进而占领大西南,这将对中国的抗日战场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鉴于石牌要塞的重要性,南京政府和西方军事专家将其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

而当时负责守卫石牌的正是胡琏率领的第十一师。面对来势凶猛的日军,胡琏在誓师大会上当众宣布“要与阵地共存亡。”在大战之前,他一连给家人写了五封诀别信,在给父亲的信中他表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

胡琏以一个师兵力,抵抗住了十万日军三天三夜的进攻。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陈诚打来电话询问前线阵地情况,问胡琏能否守住阵地,他回答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信心。”正是这种必死之心,才守住了阵地,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可惜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发动了内战。胡琏作为国民党中的“名将”,自然被委以重任。可是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胡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与解放军的交手中屡败屡战。最终在淮海战场上,被粟裕率领的解放军打败,只身逃回了南京。

败在粟裕的手上,是胡琏一生的遗憾,因此才有了开头“土木不及一粟”的遗言。这里面的“一粟”指的就是粟裕大将,而“土木”指的则是陈诚的嫡系部队。

抗日名将:土木不及一粟,“土木”指什么,“一粟”又是指什么?

当年胡琏所在的第十一师,是陈诚起家的部队,一直被当做嫡系。在陈诚当上第十八军军长后,“十一”师二字合为“土”,“十八”二字合而为“木”,因此在国民党军中,将陈诚的嫡系都称作“土木系”。

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谁就无法取得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虽然他们在武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但面对拥有人民支持的解放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失败。也许到了晚年,胡琏体会到了这一点,才会在临终前留下这句遗言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