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解放之前上海就是全亚洲最大的城市,有着600多万的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的核心城市。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逼近这座城市,如何完好无损的解放这所城市成为了当时所有中央领导人头疼的问题。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图|老上海

陈毅在解放前就嘱咐三野的干部领导说:

“解放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务必要小心谨慎,完成这个伟大的考验。”

5月20日,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要战机允许,就可以发动总攻,解放上海。23日夜,三野各部向上海发起总攻,25日清晨,解放军占领苏州河以南上海市区。

此时汤恩伯见大势已去,便率领52、54军主力和其它残部,陆续开始撤离上海,他们从吴淞口登船,前往舟山群岛。随着汤部的撤退,战场形势开始巨变,整个上海防线开始崩溃。

5月27日,我党正式宣布这场上海攻坚战全胜,上海全部解放,前后历时15天的淞沪战役,我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共计15万人,一直以来都坚持外线作战,将上海完好解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打得好,纪律更好

战后的接管工作,对我党来说是更为严峻的考验。在战前,三野各部就已经进行过深入的政治教育,反复学习我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约法八章”。并且根据解放之前城市积累的经验,研究出更为细致的《入城守则》、《城市纪律》和《外交纪律》等文件,发到各部进行学习教育。甚至,在进驻上海前,三野干部都写了保证书。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图|陈毅

对于部队入城后的行为,陈毅是严格要求的,最基本的红线就是“不入民房”,有些人就问了:遇见下雨、伤病人士怎么办?对此陈毅坚定说道:

“这一条是底线,无论如何都要严格执行,说不能进民房,就是不能,谁也没有特殊情况,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5月28日清晨,当上海市民打开房门,眼前的一幕将令他们终生难忘,只见解放军战士一排一排地睡在马路上,自此,他们也明白,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上海的时代结束了,上海将迎来崭新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一天,陈毅接到上级命令,担任上海市长,其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恢复上海经济,稳住市民,向全世界、全中国人民展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管理能力。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不久后,临危受命的陈毅就搬进了上海市政府大楼,正式入主市长办公室,担任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就这样在这间80平米的办公室,陈毅开始了日夜工作,为的就是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尽快管理恢复好上海的经济环境。

这天,陈毅如同往常在办公室接听电话处理政务,不多时,警卫员敲门进来,报告到:

“首长!有您的信!”

此时的陈毅并未抬头,只是处理着手中的政务,对警卫员说道:

“念!”

,随即警卫员将信件的内容大声读了起来。

待到警卫员念完之后,陈毅回过神来,只见他眉头紧锁,将信件从警卫员手中要了过来,从头到尾仔仔细细阅读起来。

这是一封求助信,写信人名叫凌维诚,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上海农妇,为何那个年代的农妇就懂识字写信?对于她的信件为何陈毅如此重视呢?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其实,这位妇人可是大有来头,她所写信求助的这件事也不仅仅为的是自己,而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信中求助内容:

在上海吴淞路466号三层楼和胶州路附近一块空地之前一直是她在使用,请求政府把它们批给她继续使用。

凌维诚的真实身份是国民党少将夫人,要知道,随着上海的解放,绝大部分国民党亲属都已撤离,他们留下的房屋财产也被我军接管,在这种条件下,这位少将夫人,不仅没有撤离,还写信给陈毅,要求帮忙,这显然有些耐人寻味。

下面,就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下其中有何天大隐情。

当陈毅将信中内容仔细阅读之后,立马命令房屋管理处和财政处答应她的请求,三层楼不用交租给她免费使用,那块空地也不收回。

陈毅刚上任上海市长,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多不胜数,

为何会如此看中凌维诚,百忙之中亲自下令处理她的请求?其实主要和她的丈夫及一帮特殊的人有关。

她的丈夫是谢晋元,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他手下的兵可是鼎鼎有名的抗日英雄,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又响亮的名字: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战场扬名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华战争,很快战火就蔓延到了上海,国民党反动派贯彻一直以来撤退保留实力的策略,为了能够让大部队安然撤退,特意调遣了一部分将士守住上海闸北,转移日军视线。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当时已经是团副的谢晋元就这样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带领手下400余人组成加强营,抵御日军的进攻,为了壮大声势,对外称有800人,这就是著名的

“八百壮士”

的由来,此行是他们的扬名之始,也是未来悲惨生活的开端。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谢晋元决定将上海四行仓库作为据点来吸引日军,掩护大部队撤退。不久后,日军就将这座仓库包围,自此400多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开启了4天4夜的激战,在敌人的不断猛攻下,他们拼命死守,击毙了200多名日军,让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最终,英国人因为怕战斗波及的范围扩大,向蒋介石施压,要求

撤退,在多方压力下,他们趁着日军松懈之时,全体突围撤退到了英国租界。到了这里,本以为松一口气的谢晋元,发现这一切都是英国人的阴谋,当他们经过艰难厮杀突围至英租界时,却要求解除武装,本来谢晋元是不答应的,但是迫于上头的压力,英国人也保证会将他们护送出上海,他们才被迫解除武装。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但是,让所有人都万万没想到的,这都是英国人的把戏,这些战士们解除武装后,立马就被扣押起来,他们被关押到了一块由铁丝网围起来的荒地中,英国人任由他们自私自灭,还派士兵把守不让他们出营地。从此,本该享受抗日英雄待遇的“八百壮士营”被赶到这个荒凉的营地中。从1937年到1941年12月,幸存的300多英雄就在这里被关押了整整4年。

孤军营的悲惨生活

刚被关到这里的他们仅有几顶帐篷可以遮风挡雨,在谢晋元的一再坚持下,才慢慢建起了四间平房,此时的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

八百壮士”

在上海人民心中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在关押的这段日子里,时常都有市民来此看望,但这对他们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太多的改善,记得一名曾有幸探望的上海女学生是这样回忆的:

当我踏入营地的那一刻,营地的一切都令我惊讶,右手边是一排泥土平房作为战士们的营房,墙上写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标语。整个营地虽然荒凉但却井井有条,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操场上有一座升旗台,中华民国的国旗,这里的标语、国旗,在外面都是见不到的,这让当时的我心灵受到了很大震动。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在被关的这段时光里,谢晋元将军不仅用尽全力维持着战士的日常生活,还对所有战士都实行军事化管理,4点起床,9点睡觉,每天按时吃饭,除了日常训练之外,还教战士读书识字,开办毛衣、肥皂作坊,小心翼翼的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

谢晋元在等待,战士们也在等待,他们时刻准备,等待再次出征,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贡献一份力量,只是他们不知道的事,这一切都将成为奢求。

1939年,随着日本人在中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上两年的关押生活,让谢晋元意识到了些什么。不久,他在给父母写的信中这样写道:

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

1941年4月的一日,谢晋元带领着战士们出操,除了有四名战士迟到之外,这一切都与往常一样,只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没有死在敌人的枪炮下,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敌人的阴谋,倒在这个向往常一样的日子中。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当他将四名迟到的战士叫到一旁训话时,这4人突然拿出凶器向他猛地刺来,当场将谢晋元刺死。往后我们才知道,这4人早已被日伪政府收买,因为迟迟不能让谢晋元投降、屈服,所以选择刺杀。让人讽刺的是,生前不管不问的国民党反动派,竟然在谢晋元去世后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追封他为少将。

谢晋元去世不久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也无暇顾及自身,日军接管了租界,此时“孤军营”也失去了最后的保障。当时日寇给他们两个选择,一是加入伪军,二是被送往做苦力。面对日寇给出的选择,300余人没有人选第一条。

就这样,300余战士被分为了四队,派往不同的地方做苦力,最不听话的一队被送到一座偏远的孤岛中干活。自此,他们的命运开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有的逃脱,有的成为了取悦日寇的工具,有的被送去做人体实验,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悲惨异常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原本300多名战士,此时仅生还100多人,经过无数苦难的他们重聚于上海,此时只想能够安稳的生活下去。

谢晋元之妻重回上海

谢晋元去世后,凌维诚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孩子回上海祭拜丈夫,国民党却对她的请求毫不理会,直到几年后,这群幸存的老兵将他接回上海。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凌维诚是上海本地人,家中父母都是在上海经商,从小吃穿不愁,从小就接受先进教育,读书、小提琴陪伴了凌维诚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20岁的她,在一场婚礼中看中了22岁的谢晋元,当时谢晋元还不出名,又是广东农村出生。两人在一起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是凌维诚的坚持他们才在一起。

1929年9月,两人修得正果,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在接下来的7年当中两人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二人相敬如宾,从未有过争吵,生有两女一儿。直到1936年,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为了妻女的安全,他打算将已经有了身孕的妻子和儿女送往广东老家,自己也能安心打仗。

谢晋元亲自把他们送回了广东,临别之际,他对妻子说:

如果不安顿好你们,我无法安心杀敌,到胜利的那一天,我就来接你们回上海。

只不过这一别后他们二人终生都无法再次相聚,自此凌维诚也开始了一段在乡下的艰苦生活。

在广东老家这段时间内,凌维诚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刚刚出生的小儿子,加上大伯家的孤女也要照顾,一大家子的老弱妇女。而谢晋元寄来的钱根本不够这一大家子的开销,为了生存,她脱下喜爱的旗袍,放下热爱的小提琴,穿上布衣,拿上锄头,走向田里。

寒暑交替,凌维诚没有任何抱怨,她唯一期望的就是丈夫能够早日将他们母子接回上海团聚。只不过,多年的等待终究是一场空,1941年4月,她等来谢晋元牺牲的噩耗,得到消息的那一刻,她呆呆地瘫坐在地上,家中老人孩子哭做一团。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虽然失去了家中的支柱,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孩子们的哭声惊醒了凌维诚,接下来的日子,她就在广东安家,日夜劳作,只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直到1946年,幸存的老兵将她请回上海。

当她辗转多地,最终带着4个孩子,站在丈夫的墓前,这个坚强的女人露出了软弱的一面,泪如雨下,她完成了谢晋元临别交代的事,抚养儿女,敬养老人,但他却忘了自己的承诺,埋在这一小小的墓碑下。凌维诚的回归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轰动,仅仅在报纸的一角上报道:谢团长夫人已回沪。谢晋元曾经的部下,幸存的八百壮士却注意到了,他们开始向着上海出发。

为何解放后,向陈毅求助?

1946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凌维诚和这些抗日英雄究竟是过着怎样的生活,才会让凌维诚向陈毅市长求助呢?

谢晋元牺牲后,蒋介石为了收买人心,承诺将会照顾凌维诚一家,并将其下抗日老兵妥善安置,可是事实上嗯?1941年,得知谢晋元牺牲不久后,凌维诚不辞艰辛到重庆找蒋介石寻求帮助,但是得到的只有一句:

“待抗战胜利后,国家定会照顾你们!”

,除了5万法币的抚恤金,没有给到任何实际的帮助,随着通货膨胀,这5万法币更是杯水车薪。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就连1946年,到上海的路费和住宿费都是好心人资助的。到达上海后,她就被丈夫幸存的部下请到了吴淞路466号的一栋楼房里,也就是信中提到的楼房。

这栋3层楼的房屋,二楼是凌维诚母子住,其它则分隔层了一间间小隔间,这些老兵们就住在其中,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一个家。凌维诚在这里安顿下来后,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这些老兵解决生计问题。

开始,她想着让老兵们接管一个码头,好能够维持生计,但是,他们想的太过天真,上海的码头鱼龙混杂,他们没有丝毫背景,很容易被警察找麻烦。后来,她又想着开辟一条电车路线,好让老兵从事司机等工作,只不过,又一次被警察给破坏。

她开始意识到,有人在针对他们这群老兵,为此,她再次踏上了前往重庆的路上,企图让蒋介石帮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只不过,相比第一次,这次的蒋介石夫妇装都懒得装了,只是冷冷的丢给她一句话:

“会安排上海市政府照顾你们的”

将她打发。

回到上海的凌维诚开始找上海政府,但终归都是空谈,所有人对他们的事情踢皮球,根本没有人会为了这群已经没有价值的老兵花心思。

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的嘴脸后,她开始认清事实,自己到处求人,将老兵的就业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只不过,还是有一些在战场上留下终生残疾的老兵找不到工作,最后,他们向想出来一了办法。

那时候兵荒马乱,很多地方的人都会逃难到上海,这些人多数比较穷苦,在上海也没地方落脚,凌维诚和老兵就将丈夫墓地周围的几十亩空地收拾出来,租给这些难民,同时给他们提供保护,这样一来这些难民也得以安身。

49年上海解放,陈毅收到农妇求助,才知100多位抗日英雄生活艰辛

收上来的租金由凌维诚统一管理,除去少部分子女的教育和基本的生活开销,剩余的钱,分别发放给每一位老兵。一直持续到1949年,上海解放,他们住的这栋楼和圈起来的地都属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资产,需要充公由我军重新分配、安排。

上海解放也给了凌维诚一个机会,因为过去的种种,早已经让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失去了信任,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仁义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当上海解放没多久,她就写信求助,希望我党能够妥善的安置这些抗日英雄。

不久后,根据陈毅的安排,房子和地照旧归他们使用,凌维诚也在一家托儿所中任副所长,没有工作的老兵想要回乡,也被一一妥善安排。

那时候,很多不是上海本地的老兵都准备回乡,临别前,他们都会来这位一直照顾他们这里的团长夫人告别,望着这些和丈夫一起出生入死的抗日英雄,每一次,凌维诚都会拿出一点积蓄给他们,并嘱咐他们回乡之后好好生活,让团长放心,等到老兵们都已回乡,那块地也交还我党。

凌维诚晚年的生活非常安稳,子孙也是人才辈出,1991年1月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后人按她的遗愿,把她葬在了谢晋元身旁。

2005年,早已满头白发的91岁“孤军营”老兵杨养正,代表昔日的兄弟们重回上海,在谢晋元的墓前,他立正敬礼。“报告团长,杨德馀来看你了”杨德馀是他在“孤军营”中的名字,那时候他才22岁,他一句话让在场众人落泪。

见微知著,从如何对待老兵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到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多么得人心。谨以此文致敬谢晋元将军、

以及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