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春秋时期孙武是一名隐士,在隐居时,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伍子胥知道这位厉害的人物,对强盛吴国非常重要,就向阖闾七次推荐孙子;就像三国时期司马徽和徐庶向蜀汉刘备推荐诸葛亮那样。

孙武带着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赞叹不已,任命孙武为吴将;常常与军师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然后这位大师开始在历史上大放光彩。

吴王阖(hé)闾(lǘ)九年,吴军采取”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yǐng)。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孙武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王夫差屈辱求和。

《孙子兵法》非常精彩,6075字,道尽了博弈的精华;孙子也非常洒脱,有机会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事就算了,就不玩了,退而再隐居。

简要介绍下这位历史老人的一些思想精华: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1.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可胜者,守也:不能战胜敌人,就应该采取防御。

可胜者,攻也:可以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御是由于实力不足,采取进攻是由于实力强大。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于防御的人,隐藏实力如同深藏于地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善于进攻的,调兵遣将如同从天而降,既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又能取得完全胜利。

2.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预测到胜利,不过是一般人的智慧,还不是最高明的。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武力取得胜利,大家都说好,其实这也不算最高明的。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3.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tuī)者,其所措(cuò)必胜,胜已(yǐ)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善于用兵的人,既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然而就能够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之所以不出现差错,是因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之外;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基础上,战胜了在气势上已经失败的敌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于打仗的人,始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失去任何一个击败敌人的机会。

4.故胜兵若以镒(yì)称铢(zhū),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rèn)之溪者,形也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铢常指极轻的分量,用铢同镒作比较,表示很不相称。

败兵若以铢称镒: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卵击石,螳臂当车;这仗压根不该打。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水流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势不可挡。

《孙子兵法》军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因被夫差怀疑谋反,而赐剑自杀;他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兵法著作。

明代吕天成《曲品校录.能品》: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xū)江之怒涛耳。

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寿终正寝,葬于吴都郊外。

东汉袁康《越绝书·记吴·地传》: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