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子兵法》軍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春秋時期孫武是一名隐士,在隐居時,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伍子胥知道這位厲害的人物,對強盛吳國非常重要,就向阖闾七次推薦孫子;就像三國時期司馬徽和徐庶向蜀漢劉備推薦諸葛亮那樣。

孫武帶着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阖闾贊歎不已,任命孫武為吳将;常常與軍師探讨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然後這位大師開始在曆史上大放光彩。

吳王阖(hé)闾(lǘ)九年,吳軍采取”因糧于敵”的政策,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經過五次大戰,隻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yǐng)。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孫武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隻得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

《孫子兵法》非常精彩,6075字,道盡了博弈的精華;孫子也非常灑脫,有機會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事就算了,就不玩了,退而再隐居。

簡要介紹下這位曆史老人的一些思想精華:

《孫子兵法》軍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1.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不可勝者,守也:不能戰勝敵人,就應該采取防禦。

可勝者,攻也:可以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進攻。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采取防禦是由于實力不足,采取進攻是由于實力強大。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于防禦的人,隐藏實力如同深藏于地下。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善于進攻的,調兵遣将如同從天而降,既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又能取得完全勝利。

2.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預測到勝利,不過是一般人的智慧,還不是最高明的。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通過武力取得勝利,大家都說好,其實這也不算最高明的。

《孫子兵法》軍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3.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tuī)者,其所措(cuò)必勝,勝已(yǐ)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善于用兵的人,既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也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然而就能夠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之是以不出現差錯,是因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之外;作戰措施建立在必勝基礎上,戰勝了在氣勢上已經失敗的敵人。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善于打仗的人,始終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不失去任何一個擊敗敵人的機會。

4.故勝兵若以镒(yì)稱铢(zhū),敗兵若以铢稱镒;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rèn)之溪者,形也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勝利之師如同以镒對铢,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铢常指極輕的分量,用铢同镒作比較,表示很不相稱。

敗兵若以铢稱镒:敗軍之師如同以铢對镒,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當然也可以簡單了解為以卵擊石,螳臂當車;這仗壓根不該打。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水流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勢不可擋。

《孫子兵法》軍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因被夫差懷疑謀反,而賜劍自殺;他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争謀劃出力,轉而隐居鄉間,修訂兵法著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校錄.能品》: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隐,蓋不欲為胥(xū)江之怒濤耳。

從退隐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壽終正寝,葬于吳都郊外。

東漢袁康《越絕書·記吳·地傳》: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