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如何辨别需要?又如何满足需要?|书评

人如何辨别需要?又如何满足需要?|书评

叶礼庭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既是叶礼庭的个人沉思,又是一部复杂的学术作品。本书主要的关注点是区分两类需要——一类是能通过政治得到满足的需要,另一类是不能被政治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分界线。前一类需要可以指定为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权利,其对象是我们生存所需的物品,比如食物和住所。后一类需要要求的是无法明确归入法律或公民义务的德行之举,其对象是我们发展繁荣所需的物品,比如友爱和尊重。

叶礼庭认为,需要的理论是一种人类善的语言。但它可能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例如,‘友爱’”一词充满了“怀旧和乌托邦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归属的需要;否则我们可能不再能感受到需要。更大的困难是:人类善并非没有矛盾。因此福利国家尝试以自由的名义来实践友爱,赋予每个个体要求公共资源的权利,以平衡其过上自由生活的机会;但这一努力失败了,因为当专家对陌生人的需要发表意见时,后者就失去了自由。

人如何辨别需要?又如何满足需要?|书评

凭借高超的技巧和创造力,叶礼庭汇集了一系列不同的资料来锚定自己对需要的观点,以及他对现代社会的敏锐观察。他首先引用的资料是《李尔王》,将其视作既反映了自然和社会在提出需要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反映了两种需要间区别。其中一种需要是我们有权要求别人来满足的,另一种——主要是爱——并非真的需要。在奥古斯丁的神学中,肉体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也有类似的区别。然而,从大卫·休谟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对精神需要的原则性的拒绝。我们的自然需要足以让我们行动,我们从不质疑满足这些需要的价值。此外,自然需要是进步的动力——这是休谟和亚当·斯密共享的信念。但卢梭就没那么乐观了;他认为需要的上升螺旋是异化的悲剧。但是,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而言,这个螺旋处于控制之中;人们摆脱了基本需要的奴役,而且能够去追求自己的欲望。斯密更为现实,他认为在需要和欲望间进行选择的重担将一直相伴我们左右。

人如何辨别需要?又如何满足需要?|书评

叶礼庭有罕见的写作天赋。他对所选材料的解读十分有趣而且总体上令人信服。但从论述和分析层面来看,有些不尽如人意。比如,他声称需要的概念和责任的概念相一致。这似乎意味着是需要创造了权利。但是,有些需要是不能被指定为法定权利的。因此,这些需要——比如,我们对爱的需要——必须成为非法定的权利。它意味着我们有被爱的权利。但叶礼庭否认了这点。所以,最终他关于需要和权利的关系的看法含糊不清。此外,他认为我们具有某些需要,这一看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对所谓的友爱的需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有之的需要吗?作为个人,我们要用什么来满足它呢?叶礼庭基本没有提供支持这一讨论的论据,他认为前一个问题是以经验为依据的,但只是简单地假设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这样做颇具争议性。后一个问题是哲学的问题,他根本没有探讨。

来源:《多伦多大学季刊》(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Volume 56, Number 1, Fall 1986,pp. 254-255)

https://muse.jhu.edu/article/513132/pdf

作者:德里克·艾伦(Derek Allen,多伦多大学哲学系 荣休教授)

人如何辨别需要?又如何满足需要?|书评

作者: [加]叶礼庭 译者: 陈晓静 出版: 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什么?体面为人,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有权为哪些人的需要发声,是只有我们自己的,还是包括陌生人的?陌生人是否介意我们为其发声?

为了回应这些疑问,叶礼庭对当代政治和伦理学领域里所说的“陌生人社会”进行了一次历史考察,探讨我们为了自己、为了陌生人,可以做些什么。他创作了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让哲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成为生而为人的艺术的指南。

叶礼庭以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曾面对的情境开篇,引人思考:面对门外陌生的、穷困的老者的需要,我们能做什么?继而从文学、宗教、启蒙运动等多个向度展开讨论,对“人的需要”的思考成为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为此,叶礼庭带领读者重新审视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奥古斯丁等人的宗教信仰、休谟和鲍斯韦尔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亚当·斯密和卢梭对于乌托邦的设想。

编译|姗仔 编辑|艾珊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