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作者:九派观察

央广网新余1月6日消息(记者胡斐 通讯员郭晋 李薇 沈夏楠)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湖头村,时值枯水期,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湖泥乌黑泛白,湖藕在淤泥中自然生长着。十几个挖藕人在泥塘里忙碌着,他们三五成群站在满是淤泥的荷塘里,手里拿着铁锹在及腰深的泥坑里奋力挥动着,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挖藕人三五成群在藕塘劳作

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

“我每天早上8点开始挖藕,中午就在泥塘边吃饭,下午还要继续挖。挖藕很费体力,泥坑里温度又高,但是挖着挖着就习惯了。”都说职业挖藕人是泥里淘“金”,这一批挖藕人很多都是村里的老人,57岁的胡梅根就是其中一名。他一天最多可以挖160多斤湖藕,平均每天能有270元左右的收入。一般下午5点,收藕的商贩就会把刚挖上来的新鲜湖藕运走。临近过年市场需求量加大,加上天气更为寒冷,职业挖藕人下到泥塘作业不会那么闷热,效率更高,收入也更多。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湖头村湖藕种植始于宋朝,如今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

湖头村湖藕种植始于宋朝,如今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亩。这里的湖藕自然生产,不用施肥打药,藕丝浓密而绵长,非常有营养价值。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开春是盛产湖藕的时节,由于目前无法机械化作业,挖藕人只能靠着经验和技术徒手将湖藕从泥潭中一根根取出。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职业挖藕人在藕塘作业

挖藕是个体力活,工具就是一把铁锹。职业挖藕人通过藕杆来定位湖藕的大概位置,然后用铁锹挖泥坑打墩,把坑中多余的水舀出。挖藕时遇到比较干硬的泥巴,就舀一些水来湿润软化泥巴,以便将湖藕完整地从泥里挖出。挖藕很考验体力和技巧,一般要挖到一米五左右的深度,才能发现湖藕,再徒手一点一点把洁白的湖藕从淤泥里刨出来,要特别细心,如果不小心挖破或挖断,湖藕进泥会影响出售。为了防止挖上来的湖藕水分流失,挖藕人会将湖藕放在小船里,再盖上一些绿叶做“防晒”保护,传统的人工挖藕,可以让挖出来的湖藕更完整。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挖藕人在刚挖上来的湖藕上盖一些绿叶做“防晒”保护,防止湖藕水分流失

最后一批“传统手工”挖藕人

湖头村的职业挖藕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最大的年龄有70多岁。胡梅根8岁就跟着姐姐接触和学习挖藕,十几岁就开始独立下泥塘挖藕,已经挖了40多年的湖藕。胡梅根说:“以前家里穷,姐姐15岁就开始挖藕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姐姐把挖藕的活计教给了我。现在挖藕的大多都是村里年龄大的,年轻人都不干这个活,太辛苦了,我们是最后一批‘传统手工’挖藕人了。”在不是挖藕的季节,胡梅根在家务农,再干一些散活。“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啦,能够自给自足。” 胡梅根笑着说道。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除了湖头村,在罗坊镇的高磡村也有一群挖藕人,他们大多是挖塘藕和雪莲藕。据高磡村村干部介绍,86岁的钟财宏是村里挖藕时间比较久的,过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靠挖藕改善地生活。记者找到钟财宏时,他正在农田里忙着割荞麦,动作麻利,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钟财宏说过去靠挖藕保障家里的生活,一干就是50多年,养大了家中七个儿女。钟财宏坦言,挖藕是最累的活计,过去不像现在还有胶鞋和下水衣等防护装备防水御寒,都是直接光脚下塘作业。因为经常要浸在水塘里挖塘藕,湿气比较重,很多挖藕的同行都患有关节炎或腰部疾病。自家有两个儿子过去都学过挖藕,后来从事了别的职业。

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罗坊镇湖藕规模达4000多亩,湖藕效益更是带动了其他村委发展雪莲藕、塘藕、田藕多品种种植,全镇藕产业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0000亩,实现了冬夏采收、四季市场供应。

泥里淘“金”!探访江西新余“传统手工”挖藕人

刚挖上岸的新鲜湖藕

湖头村党支部书记胡海云说:“湖头村里种植藕的大户有20多户,湖藕是罗坊镇湖头村的特色产业,我们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年临近过年的时候,湖藕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一天可以提供2000斤左右的湖藕。挖藕人一年可以增收两三万元。未来湖藕将和乡村旅游紧密联系,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来游玩,夏天可以赏荷,冬天可以吃藕。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挣钱。”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巨大的动力和支撑。得益于藕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助力,越来越多农民因为藕产业走向致富之路,也有许多像钟财宏这样的老人可以老有所依,安享晚年。“过去太穷,不舍得买新衣服穿。现在吃得好,穿得好,还有养老金领,日子越过越好了。村里也变化很大,路更平整了,村里的路四通八达,到哪里都方便!感谢党的领导,我们村现在越来越漂亮了!” 钟财宏说。

【来源:央广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