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家姓老赵必须排第一,赵匡胤暴打恶霸留下平度‘’郎屠庙会‘’传统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在百家姓中,''赵''氏并不是人数最多的姓氏,但却在诸姓中排第一个。《百家姓》的编排很有讲究,据说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跟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有关,平度地区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赵匡胤留给胶东半岛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平度一带有勇打郎屠、惩治贪官的传说,至今当地的''郎屠庙会''就是这一传说的文化遗存。

百家姓老赵必须排第一,赵匡胤暴打恶霸留下平度‘’郎屠庙会‘’传统

赵匡胤坐稳龙庭,敕令翰林院编纂《百家姓》

故老相传,赵匡胤窜了后周的皇祚,陈桥驿黄袍加身,南征北战统一中原,成为北宋的第一任帝王。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与民休养生息,国家重新步入正轨。各项事务处理得七七八八,唯独对姓氏混乱不太满意,不利于统计全国人丁管理和宗谱传承,于是找来翰林院的学士大臣,这里汇聚天下最有学问的群体,赵匡胤让他们想办法弄一本关于姓氏的书籍,用来规范民众。

朝中毕竟有能人,一个对民俗颇有研究的李姓官员,自告奋勇接了这个工作,用了三年时间,对全国各地的姓氏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终于编成一本天下姓氏大全,带着初稿兴冲冲进献给皇帝。

赵匡胤拿来,刚翻了一页,就扔在地上,也不讲明什么理由。李姓官员拿回初稿,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再向别人请教,一个孙姓官员拿过来,重新完善之后,再次提交皇帝御览。赵匡胤接过来,打开翻了一页,跟上次一样又扔出来,对二稿还是不满意。

这下子翰林学士们彻底糊涂了,掌院大学士询问伺候的太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回到翰林院,大家也都不敢随便拿主意,赵匡胤等了几天不见回话,亲自到翰林院看情况,见大家都不说话,就指着离他最近的一个钱姓官员说,那就你来办这个事吧。

钱姓官员领了任务,把初稿和二稿反复研究了几遍,终于若有所悟。三天之后,他带着第三稿再去见赵匡胤,皇帝接过册子,打开第一页,点点头,再看第二页,又点点头,连着看了几页,对编撰者钱姓官员说,就是这样吧。

钱姓官员顺利交差回到翰林院,包括掌院大学士在内大家都很惊讶,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让龙颜大悦的。钱姓官员笑而不答,把书册翻开,只见上面开宗明义总序之后,罗列的第一个姓氏,就是''赵''姓。大家恍然大悟,皇帝乃是天之骄子,他姓赵,赵即为国姓,百家姓氏中,当然排在第一位,原来就这么简单。

编了这本册子。钱姓官员也并非没有得到奖赏,赵匡胤降下旨意,钱官员编纂有功,百家姓里''钱''姓就排在第二位吧,其他二位也有苦劳,分别排在了第三第四位。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赵钱孙李''。

有时候,领导出于面子需要,不想直白的表达想法,而是通过一些暗示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这个答案很简单,只是局外人很难猜得出来。所以,在官场上,能够顺风顺水青云直上,自然有他的道理。

百家姓老赵必须排第一,赵匡胤暴打恶霸留下平度‘’郎屠庙会‘’传统

平度禚家村官霸勾结,赵匡胤除害乡民称快

赵匡胤打郎屠、惩贪官的故事,发生在胶水县地界,就是今天的平度市境内,当时赵匡胤已经做到后周政权的武职一品官——殿前都点检。

这一日,赵匡胤带领部队来到胶水县。胶水县与即墨县相邻,水陆交通发达,是著名的商贾云集、货物流转地,附近很多村庄依傍于此,经营餐饮生意,这其中有个做牲口屠宰买卖的,姓郎的屠户,此人身材魁梧,膀阔腰圆,颇有几分蛮力,习得一手漂亮的通臂拳,与人交手没有不胜的。

这位郎屠户仗着自己一身本领,争抢生意,欺行霸市,但凡有些不顺心,就暴打出手,大家对他避之不及,渐成当地一霸,《水浒传》里镇关西郑大官人的相仿。有些忍无可忍,把郎屠户告到地方县衙,求太爷为民做主。谁知郎屠户早有准备,打点了县衙上下,从太爷到差役都收了好处,非但不与民撑腰,反而成了市霸的保护伞。如此官霸勾结,民众叫苦不迭,却又毫无办法,郎屠就更加肆无忌惮。

却说,在胶水县境内禚家村,村里有个孙姓农户,妻子早亡,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相伴。这个闺女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十里八乡无人不知。郎屠户对孙家小女早有耳闻,这一日,恰在集市看到孙老汉带着闺女来采买,当时就把孙小娘拦住,孙老汉上前理论,被郎屠户一个窝心腿,正踢在胸口,一命呜呼。孙小娘也被郎屠户的手下抢回家中作妾。

不久之后,后周都检点赵匡胤微服在集市上闲逛,茶座歇脚的功夫,听到乡民闲谈孙家惨事,又听到当地官员与市霸勾连苟且,当时火冒三丈,带着随从去找郎屠户理论。赵匡胤行伍出身,要亲自收拾这个恶霸,这郎屠户虽然口碑人品极差,倒是一身好功夫,二人几番较量,赵匡胤居然不能取胜。

赵匡胤也很佩服郎屠户的身手本事,只是此人秉性太差,必须想办法惩治。这时已经委身于郎屠的孙小娘悄悄找到赵匡胤,向他泄露了这个恶霸功夫中的罩门破绽,赵匡胤凭借指点,再次找到郎屠,才将他打翻在地。

赵匡胤让随身侍卫把他捆了去见县太爷。县太爷见此情景,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直到军士喝令他下跪参拜大帅,才知道眼前这位是皇帝身边的都检点,当时吓得瘫软在地,郎屠户也没了脾气。有了赵匡胤的这次仗义出手,胶水县的民生环境焕然一新,欺行霸市的现象消声灭迹。

当地乡民很感谢那个抱打不平的军爷,想为他建立生祠供奉,但是却不晓得这位军爷是谁,只好借用郎屠户的名字,修造了一座''郎屠庙'',当地人方言喜欢在字尾加上''子'',都称呼为郎屠庙子。庙里香火一直不衰,到大清朝末年,至今每年的阴历三月廿七日,当地还会举办郎屠庙会,纪念数百年前那段往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