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在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反清,而且声势浩大,立刻取得了其他两位藩王的响应。此外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也起兵响应,还有贵州、陕甘都有吴三桂的人马起兵响应。

而且吴三桂的速度还真的快,在掌握云贵两省以后,他开始布局夺取天下。首先让手下大将王屏藩攻占四川,其次让大将马宝带兵攻入湖南。

常德、长沙、岳阳、衡阳,几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都落入了吴三桂之手。此外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宣布投降吴三桂,整个四川也被吴三桂攻占。

此后孙延龄、耿精忠等人也都开始有了动作,尤其是陕甘的王辅臣,他在康熙十三年突然兵变,杀掉了康熙派来的陕西经略莫洛。

一时间,清王朝危如累卵。在康熙的谋划中,只有在湖北对付吴三桂的战事取得胜利,那么这场灾祸才能避免,因此康熙几次想要御驾亲征。

在如此大的优势面前,吴三桂本该直捣黄龙,一举拿下京城。可是他为何长期在衡阳徘徊,最后错过了成功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一、康熙对全国的布防,快准狠,拖住了吴三桂的步伐。

康熙十二年11月21日宣布反叛,1个月以后,这个消息才传到京城。可想而知吴三桂利用这1个月的时间,打下了多少城池。这也就是吴三桂事业上升期中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等到康熙缓过劲儿来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康熙在应对吴三桂叛乱的时候,给出了以下的应对政策:

第一,暂缓撤藩,也就是为了稳住当时还没有反的耿精忠和尚可喜。给他们一点希望,也就没人愿意提着脑袋造反了。这一政策对尚可喜的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新任的云南提督桑峨,你也别去云南上任了,直接去前线做湖广提督。此外云南总督鄂善也留在湖南,跟湖广总督蔡毓荣一起稳固地方,应对吴三桂大军。

第三,让西安将军瓦尔喀带兵进入四川,以防止吴三桂的人马从四川趁虚而入。可惜瓦尔喀在围攻保宁的时候病逝了。因此这一策略没能成功。

第四,为了稳住吴三桂昔日的那些手下人,康熙特地颁布谕旨,表示这次叛乱只是吴三桂的个人行为,绝不追究任何跟他相关的旧部。哪怕家里有亲戚在吴三桂手下当差,那也不会受到任何株连。稳定天下人心,这一招就很奏效了。

第五,不断向前线派兵,吴三桂三面开花之际,康熙只针对他在湖南湖北的这一支主力。所以派遣大军驻扎荆州,防止吴三桂北上。

第六,把吴应熊和他的手下们全家都给摁在京城,手里有个人质,那就不慌了。

第七,稳住陕西总督哈占,还有提督张勇和王辅臣,对他们恩赏了一番。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哈占是自己人,没什么问题,张勇也算忠心,可惜王辅臣却不行,居然宰了康熙的使者莫洛。

这么几条策略,有用的占据了大多数。至少这个时候康熙没有慌,而是第一时间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这是值得点赞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康熙补救及时,所以才会让吴三桂长期在湖南湖北战场停滞不前。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二、吴三桂的势力被康熙逐一剪除。

看似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其实你仔细看看,也就只有刚开始的表现非常突出,时间长了以后,吴三桂集团内部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问题一,吴三桂把孙延龄给吃了。

孙延龄靠着媳妇儿孔四贞的关系,才有了广西的藩地。所以在孔四贞的一再要求下,孙延龄果然怂了。而吴三桂早就想要吞并广西,所以不仅诛杀了孙延龄父子,而且还杀了广西巡抚马雄镇全家,彻底夺取了广西。

看似增强了实力,但是却得不偿失。不仅孙延龄的部下们多数投降了清廷,也让其他跟着吴三桂干的人,感到心寒。

问题二,郑经和耿精忠内讧。

耿精忠的属地在福建,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一直霸占着台湾。这两家靠得太近了,所以过去总有摩擦。

吴三桂起兵后,他们俩握手言和,表示共同反清。可是正当耿精忠打算吞了浙江,在前线用兵的时候,郑经居然在背后偷袭了福建的地盘。结果气得耿精忠索性撂挑子不干了,直接投降清朝了。

问题三,王辅臣被康熙搞定了。

王辅臣所占据的陕甘也不是铁板一块,哈占虽然没什么作为,但好歹是满洲人,不可能投降王辅臣。张勇在对抗王辅臣的时候,是立下大功的。

先是,上命莫洛统绿营步旅下四川,嗣虑巴蜀道险,令贝勒洞鄂率满洲骑兵兼程继进。军未至,是月庚寅朔,癸巳,辅臣煽所部噪饷,袭劫莫洛。莫洛督兵击却之。甫定,辅臣复率悍党至,炮矢雨坌,莫洛被创,卒於军。---《清史稿》

吴三桂派来支援王辅臣的人马,三次被张勇击败。此外宁夏兵变以后,张勇举荐赵良栋为宁夏提督,又保住了宁夏。

在张勇背靠甘肃,与吴三桂援军交战的时候,康熙派遣大学士图海又带兵前来。首鼠两端的王辅臣,在惊吓之中选择在此降清。不管真心与否,这对吴三桂来说打击太大了。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三、吴三桂去世,给吴三桂大军沉痛一击。

伴随着康熙十五年,王辅臣的叛乱被平息。支持吴三桂的人马,逐渐开始动摇了。这一年的10月份,耿精忠选择投降,第二年的3月份尚之信也选择投降。

所以先前在三藩手里的广东、福建、浙江、陕甘都再次回到了清军手里。按道理这个时候康熙胜券在握,早就应该对处于湖广之地的吴三桂大军进行合围了。

可情况还真的不是这样,就算是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清军和吴军,依旧还是长期在湖广战场僵持着,谁也没有明显的突破口。

主战场没有突破,这对一开始就打算亲征,把主战场当成关键的康熙来说,无疑是战略失误一般的打击。吴三桂为了稳住湖广战局,索性就在衡阳称帝,建立了周朝。

可是万万没想到,吴三桂在衡阳称帝这件事,改变了战局。因为他这么做,无疑就是让出了湖北和湖南北部,使得清军不断收复失地。

在这生死关头,吴三桂突然就去世了!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8月去世,给吴军非常巨大的打击。因此清军利用这个机会,在湖广打出了声威,迫使吴军收缩兵力,向云贵退却。

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四、陕兵入川,一锤定音!

正当康熙的主力在湖广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陕甘的兵马也不甘寂寞。当时宁夏提督赵良栋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入川。

在图海的安排下,陕甘兵马分为四路进入四川。其中赵良栋从徽县走栈道入川,一路上战无不胜,陆续拿下了密树关、黄渚关、徽县、略阳、阳平关、沔县,战功大到可怕。

良栋擐甲,骤马乱流而渡,师从之,敌发炮,伤数十人,无回顾者。三桂兵错愕奔溃,逐之过青川,败之石峡沟,再败之青箐山,下龙安府,渡明月江,经绵竹。三桂兵尽溃,所置巡抚张文德及其将汪文元等皆降,遂复成都,盖出师甫十日。---《清史稿》

在白水坝一战中,赵良栋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取得了巨大胜利,此后又占领绵竹,最终攻克成都。拿下如此战绩,距离赵良栋出兵,才不过10天而已。

因此赵良栋直接被康熙任命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负责征讨云南。吴军不仅在湖广失利,在四川也是全线溃败,所以早就没了任何士气。

此后赵良栋带兵直奔云南,为攻克昆明,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陕甘的兵马入川,是彻底荡平三藩之乱的直接因素。

吴三桂前期迅速发展,但是中后期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很要命的事情。在湖广战场上,吴三桂被拖太久了。

当时他分散了一部分兵力到了四川和陕甘,所以才会遇到如此窘境。我看如果当初他能集中兵力,到了长江也别饮马了,直接渡江,那局面可就打开了。

可惜他没想到这一点,一味地想要三面开花,最终没有一面是有绝对优势的。后来被康熙各个击破,也就不奇怪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