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亚夫为何非死不可,是一双筷子惹恼了汉景帝吗?原因没那么简单

作者:盖饭谈历史官方

中国古代的名将,有的在“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有的则可以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但是,能够真正做到军纪森严,以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则是凤毛麟角。而西汉名将周亚夫,则在这两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说实话,周亚夫虽然有平定七国之乱的战功,但是所谓“吴楚”联军更像是一支规模庞大的乌合之众,其指挥水平和作战实力,让人不敢恭维。要不然,拥有兵力优势的“吴楚联军”,也不至于被小小的梁国拖住3个月之久。

周亚夫为何非死不可,是一双筷子惹恼了汉景帝吗?原因没那么简单

所以,周亚夫能成为一代名将,首先就是他在细柳营,敢于阻拦汉文帝车驾,不让他轻易进入大营。而且在汉文帝车架进入细柳营之后,不允许他们驾车驰骋。更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是,周亚夫是全身甲胄向汉文帝施以军礼,而没有进行所谓的三叩九拜。在西汉初年,皇帝位高权重的时代,当时只是小小的河内守的周亚夫,此种行为都可以视为大逆不道。但是,对于军人而言,这又是必须的,毕竟当时细柳营是拱卫长安的重要堡垒,绝对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所以汉文帝也没有怪罪周亚夫,反而将其视为西汉王朝未来可以依靠的军事人才。

而除了军纪森严之外,周亚夫在作战时,坚决地贯彻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在七国之乱时,“吴楚联军”猛攻梁国。梁王刘武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只能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同时不断向朝廷寻求救援。但是,当汉景帝催促周亚夫统兵救援的旨意到达之后,周亚夫知道“楚兵剽轻,难与争锋”,于是“不奉诏,坚壁不出”,坚持之前制定的“以梁委之,绝其(吴楚联军)粮道,乃可制”的作战策略。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战而破吴楚联军,稳固了西汉的统治,但是也让汉景帝对他有了猜忌。

周亚夫为何非死不可,是一双筷子惹恼了汉景帝吗?原因没那么简单

于是,在公元前143年(景帝中三年),汉景帝传诏,让周亚夫进宫与他共进晚膳。当周亚夫来到大殿之上,才发现此次晚宴只有他们君臣二人。“景帝居禁中”,但是在案几之上,“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肉只有一块,有没有进食的工具,于是周亚“顾谓尚席取櫡夫”。结果一个正常的举措,只得到汉景帝的冷言嘲讽,“此不足君所乎?”认为自己遭受极大侮辱的周亚夫,为了慑于皇家威严,不得不脱帽谢罪。但是,当汉景帝让他“平身”的话一出口,他就立即愤而离开。

这次不愉快的晚宴,为周亚夫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当周亚夫的儿子为他采购日后陪葬器物时,因为采购了“工官尚方甲楯五百”,就立即被人揭发。汉景帝对周亚夫进行了当面质问,主管司法审判机构的廷尉,也责问他“君侯(周亚夫因功封为条侯)欲反邪”?周亚夫虽然表示这些甲胄只是陪葬器物,但是得到的回答是“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可以说,为了将周亚夫治罪,居然将他可能在死后造反的借口都编了出来。最终,汉景帝还是把周亚夫关入了大牢。为了自证清白,在自杀未果之后,周亚夫绝食五日后“呕血而死”。

周亚夫为何非死不可,是一双筷子惹恼了汉景帝吗?原因没那么简单

或许很多人认为,汉景帝之所以会猜忌周亚夫,是因为梁王刘武和窦太后不断地挑唆,影响了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实际上,即便没有他们的挑唆,汉景帝与周亚夫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激化。因为,在汉景帝看来,他与周亚夫的矛盾其实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西汉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权力争夺告一段落。但是,在朝堂之上,皇帝的“皇权”被以丞相为首的文武百官所制衡。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造成各种权力之间的分散,另一方面也是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而当时的西汉,正是皇权在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式微的阶段。但是周亚夫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

因为周亚夫当过太尉,执掌过西汉的军事大权,拥有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因为平定七王之乱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同时,周亚夫在担任丞相时,无论是个人品质,还是施政策略都让人无法挑剔。所以,在多次朝堂争论中,汉景帝都输给了周亚夫,比如在是否封外戚为侯爵的问题上,周亚夫搬出了“非有功不得侯”的祖训,就将汉景帝的提议给扼杀了。同样,在其他方面,周亚夫由于坚持己见,也与汉景帝唱反调。这些举止,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汉景帝加强皇权的行动。所以,必须除掉周亚夫,才能继续巩固和加强皇权。这也就是在那次晚宴最后,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对手下人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得真实目的。

周亚夫为何非死不可,是一双筷子惹恼了汉景帝吗?原因没那么简单

所以,一双筷子只是汉景帝除掉周亚夫的导火索,真实的原因其实是为了清除他加强皇权的障碍。

#周亚夫#、#皇权#、#相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