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亞夫為何非死不可,是一雙筷子惹惱了漢景帝嗎?原因沒那麼簡單

中國古代的名将,有的在“萬馬軍中取上将人頭,如探囊取物”,有的則可以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

但是,能夠真正做到軍紀森嚴,以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則是鳳毛麟角。而西漢名将周亞夫,則在這兩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現。說實話,周亞夫雖然有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功,但是所謂“吳楚”聯軍更像是一支規模龐大的烏合之衆,其指揮水準和作戰實力,讓人不敢恭維。要不然,擁有兵力優勢的“吳楚聯軍”,也不至于被小小的梁國拖住3個月之久。

周亞夫為何非死不可,是一雙筷子惹惱了漢景帝嗎?原因沒那麼簡單

是以,周亞夫能成為一代名将,首先就是他在細柳營,敢于阻攔漢文帝車駕,不讓他輕易進入大營。而且在漢文帝車架進入細柳營之後,不允許他們駕車馳騁。更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是,周亞夫是全身甲胄向漢文帝施以軍禮,而沒有進行所謂的三叩九拜。在西漢初年,皇帝位高權重的時代,當時隻是小小的河内守的周亞夫,此種行為都可以視為大逆不道。但是,對于軍人而言,這又是必須的,畢竟當時細柳營是拱衛長安的重要堡壘,絕對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是以漢文帝也沒有怪罪周亞夫,反而将其視為西漢王朝未來可以依靠的軍事人才。

而除了軍紀森嚴之外,周亞夫在作戰時,堅決地貫徹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在七國之亂時,“吳楚聯軍”猛攻梁國。梁王劉武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隻能堅壁清野堅守城池,同時不斷向朝廷尋求救援。但是,當漢景帝催促周亞夫統兵救援的旨意到達之後,周亞夫知道“楚兵剽輕,難與争鋒”,于是“不奉诏,堅壁不出”,堅持之前制定的“以梁委之,絕其(吳楚聯軍)糧道,乃可制”的作戰政策。雖然,最終的結果是一戰而破吳楚聯軍,穩固了西漢的統治,但是也讓漢景帝對他有了猜忌。

周亞夫為何非死不可,是一雙筷子惹惱了漢景帝嗎?原因沒那麼簡單

于是,在公元前143年(景帝中三年),漢景帝傳诏,讓周亞夫進宮與他共進晚膳。當周亞夫來到大殿之上,才發現此次晚宴隻有他們君臣二人。“景帝居禁中”,但是在案幾之上,“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肉隻有一塊,有沒有進食的工具,于是周亞“顧謂尚席取櫡夫”。結果一個正常的舉措,隻得到漢景帝的冷言嘲諷,“此不足君所乎?”認為自己遭受極大侮辱的周亞夫,為了懾于皇家威嚴,不得不脫帽謝罪。但是,當漢景帝讓他“平身”的話一出口,他就立即憤而離開。

這次不愉快的晚宴,為周亞夫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當周亞夫的兒子為他采購日後陪葬器物時,因為采購了“工官尚方甲楯五百”,就立即被人揭發。漢景帝對周亞夫進行了當面質問,主管司法審判機構的廷尉,也責問他“君侯(周亞夫因功封為條侯)欲反邪”?周亞夫雖然表示這些甲胄隻是陪葬器物,但是得到的回答是“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可以說,為了将周亞夫治罪,居然将他可能在死後造反的借口都編了出來。最終,漢景帝還是把周亞夫關入了大牢。為了自證清白,在自殺未果之後,周亞夫絕食五日後“嘔血而死”。

周亞夫為何非死不可,是一雙筷子惹惱了漢景帝嗎?原因沒那麼簡單

或許很多人認為,漢景帝之是以會猜忌周亞夫,是因為梁王劉武和窦太後不斷地挑唆,影響了他們君臣二人的關系。實際上,即便沒有他們的挑唆,漢景帝與周亞夫之間的沖突也會不斷激化。因為,在漢景帝看來,他與周亞夫的沖突其實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沖突。西漢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朝代,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地方與中央之間的權力争奪告一段落。但是,在朝堂之上,皇帝的“皇權”被以丞相為首的文武百官所制衡。這一方面是因為封建經濟的分散性造成各種權力之間的分散,另一方面也是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而當時的西漢,正是皇權在不斷加強,相權逐漸式微的階段。但是周亞夫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

因為周亞夫當過太尉,執掌過西漢的軍事大權,擁有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因為平定七王之亂在軍中擁有極高的威望。同時,周亞夫在擔任丞相時,無論是個人品質,還是施政政策都讓人無法挑剔。是以,在多次朝堂争論中,漢景帝都輸給了周亞夫,比如在是否封外戚為侯爵的問題上,周亞夫搬出了“非有功不得侯”的祖訓,就将漢景帝的提議給扼殺了。同樣,在其他方面,周亞夫由于堅持己見,也與漢景帝唱反調。這些舉止,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漢景帝加強皇權的行動。是以,必須除掉周亞夫,才能繼續鞏固和加強皇權。這也就是在那次晚宴最後,漢景帝看着周亞夫離去的背影,對手下人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得真實目的。

周亞夫為何非死不可,是一雙筷子惹惱了漢景帝嗎?原因沒那麼簡單

是以,一雙筷子隻是漢景帝除掉周亞夫的導火索,真實的原因其實是為了清除他加強皇權的障礙。

#周亞夫#、#皇權#、#相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