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七年春,正是烟花三月之时,因去女娲宫进香,帝辛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女娲看后大怒,直接金口玉言,断定了成汤气数已尽。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些啥呢?

首联:帐幔上绣着鸾凤,风吹开帘帷,现出一尊涂金带彩的圣像。圣人居处,自当帘描鸾帐画凤,然而在纣王这个凡人看来,他恐怕只能想到“鸾凤和鸣”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出尾联那两句已是水到渠成。此起首一句,已是旖旎之态尽显。
颔联:远观女娲圣像之美丽。首先映入帝辛眼帘的是那一双蕴藏了一个春天的眼睛,眉如远山含黛绿,说不尽的绮丽如画;其次是那一身打扮,衣似燕子映彩霞,数不完的舞袖蹁跹。这哪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啊,完全就是风姿绰约的巫山神女,用古龙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她在等待着,也在邀请”。而在某一版本的电视剧中,迷惑纣王的狐狸精不叫妲己,而叫胡仙儿,是受到了林仙儿这个名字的启发吗?
颈联:近看女娲圣像之娇艳。梨花带雨,如泣如诉;芍药笼烟,如怨如慕。梨花白,芍药红,白里透红,红中有白,好一个如花解语、似水柔情的女子啊!
尾联:长公主问:阿娇好否?汉武帝答: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欲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人性大都如此。面对如此美人,哪怕只是一个蜡像,哪怕已有三宫贤淑妃后,纣王仍是没有任何抗拒力,几乎是一瞬间,就沦陷在自我编织的情网之中。一见之下,“神魂飘荡,陡起淫心”。
二
纣王写下这首诗后,首相商容以为亵渎圣明,劝他以水洗之,以免被百姓窥见,传扬天子失德。纣王解释道:
朕看女娲之容有绝世之姿,因作诗以赞美之,岂有他意?卿毋多言。况孤乃万乘之尊,留与万姓观之,可见娘娘美貌绝世,亦见孤之遗笔耳。
此言有两层意思:
1、题诗并无他意;
2、自觉襟怀坦荡。
实际上他的话并不可信,证据便是章末写他,“只因进香之后,看见女娲美貌,朝暮思想,寒暑尽忘,寝食俱废,每见六院三宫,真如尘饭土羹,不堪谛视;终朝将此事不放心怀,郁郁不乐”。写下那首诗,纣王或许真的只是单纯宣泄倾慕之情;帝王也是人,难逃心中的“发乎情”。从这点来说,纣王的确也说得上是襟怀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者。但是,他的思念已经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并最终听了费仲、尤浑的建议,颁旨四路大诸侯,每一镇选美女百名充实王庭,这就有点劳民伤财了。这不是坦荡,而是疯狂,正如后世那位海陵王一般。
三
这首诗在女娲那边惹了大祸,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的圣人级高手,竟受到一个凡人蝼蚁的冒犯,可想而知她心中那种啼笑皆非。这种不真实感会使人产生两个反应,一是不置可否,神仙岂与凡人计较;一是念头一起,给蝼蚁一个报应,就像小孩子一脚踩死蚂蚁。女娲选择了后者,不惜以结束人间正统王朝六百年的代价来为自己出这口恶气。
她从没想过自己也多少有些责任,比如那罗帏上的鸾凤使纣王顿起欲念,比如那似真人一般美丽而风情万种的圣像使纣王如痴如醉,比如那秋水般的双眸、那如花般的脸颊,都无不惟妙惟肖,使纣王这个常居深宫、从没见过这种调调的正常男子,顿起爱慕之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无罪,女娲亦无罪。然而就像女性在夏天穿得太清凉则容易惹祸上身一样,作为神明的塑像,展示给世人的本当是严肃庄重肃穆,但在纣王看来显然并不是这般,他看到的都是邀请,都是诱惑。
这是无论如何解释也难以使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