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色列开始第四针疫苗接种 抗体数量增加5倍专家:可能会有副作用,并不明智

作者:红星新闻

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迅速蔓延,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在本周一(1月3日)突破100万例,这一数字也是自疫情暴发以来的全球最高纪录。次日,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完全接种辉瑞疫苗的人群提前一个月注射加强针。

与此同时,以色列已经开始向医护人员和60岁以上的人群提供第四剂疫苗。当地时间周二,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援引初步试验结果称,第四剂辉瑞疫苗可使接种者的抗体数量增加5倍,从而“显著提高”预防感染、住院以及严重症状的效果。

病例激增,美国缩短加强针间隔时间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疾控中心(CDC)建议,将接种第三针辉瑞疫苗的间隔时间从完全接种后的六个月缩短到五个月。该中心的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指出,近期由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病例激增是加快第三针接种的原因。

以色列开始第四针疫苗接种 抗体数量增加5倍专家:可能会有副作用,并不明智

↑多国正在考虑推广第四针新冠疫苗

据外媒4日报道,奥密克戎毒株近期在美国加速传播,导致该国在1月3日的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00万,刷新了此前单日纪录。CDC表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病例在该国新增病例中占比超过95%。

不过这一变化仅针对辉瑞疫苗接种者,CDC仍然建议接种莫德纳新冠疫苗的人群在完全接种后等待6个月才注射加强针,而强生疫苗的接种者则需要在单剂量接种后两个月注射加强针。

CDC还表示,5至11岁的儿童如果出现免疫系统“中度至重度衰弱”,则有资格在初次接种辉瑞疫苗28天后注射加强针。同时,卫生官员也将讨论是否为12岁至15岁儿童提供加强针,此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周一建议辉瑞公司为该年龄组提供第三针。

以色列研究表明,第4针疫苗使得抗体数量“明显跃升”

作为提供加强针的“领头羊”,以色列已从周一开始为60岁以上的公民、免疫系统受损人群以及医护人员提供第四剂新冠疫苗,甚至在最新的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就已经实施这一政策。

以色列开始第四针疫苗接种 抗体数量增加5倍专家:可能会有副作用,并不明智

↑以色列一项研究称,在注射第四针一周后,参与者的抗体水平平均跃升5倍。

在周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总理贝内特援引该国的初步研究结果称,接种第四剂辉瑞新冠疫苗可以帮助试验参与者的抗体数量增加5倍。“无论是在病毒传播和感染,还是在严重发病率方面,实验结果显示出注射第四剂的保护水平高得多。”贝内特补充说,对于广泛使用额外的加强剂量的安全性,官员们现在也会“更有把握”。

在以色列Sheba医疗中心进行的这项试验开始于去年12月下旬,共150名参与者在注射了三剂辉瑞-Biotech疫苗后的四个月内抗体水平明显下降。该试验首先筛查了第四针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第四针的(不良)作用与前两针一样。”Sheba医疗中心的发言人史蒂夫·沃尔兹说,“有几个人发低烧,还有几个人手臂酸痛,但仅此而已。”在注射第四针一周后,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的抗体水平平均跃升5倍。

对于此次初步试验的结果,以色列的公共卫生官员说,新的发现为证明接种第四针辉瑞疫苗的有效性增加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批评人士:现在提供第4针可能“为时过早”

然而,一些批评人士警告称,在缺乏证明第四针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完整数据的情况下,“此举为时过早”。此外,一些研究人员并没有排除“重复注射”同一种疫苗的加强针可能会抑制人体内的免疫反应。

希伯来大学流行病学家、以色列公共卫生医师协会主席哈盖·莱文对政府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提供加强针的决定表示赞赏。但他指出,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尚不不清楚前三剂辉瑞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否已经减弱到需要第四剂的程度”。莱文在谈到新的研究结果时说:“提高抗体水平是个好消息,但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是否有必要再打一针。”

据悉,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在考虑推广第四针新冠疫苗。去年12月下旬,德国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表示,德国民众“将需要第四次疫苗接种”来预防感染新冠。目前,英国正在向18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和16岁及以上的高危人群推出第三针疫苗。由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创立的研究所也声称“可能很快就需要第四剂疫苗”。

对此,英国疫苗和免疫联合委员会主席、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研发小组负责人安德鲁·波拉德教授表示,在向英国人提供第四针疫苗之前,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来确定“那些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是否、何时以及多长时间需要接种额外的剂量”。

此外,过多的加强疫苗接种可能会分散本来应该用于更广泛地区的疫苗资源。“请记住,目前低收入国家只有不到10%的人打过第一针疫苗,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定期接种第四针的想法是不明智的。”波拉德教授说,“我们不可能每隔四到六个月就为整个地球接种一次疫苗。”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胡艺玲

编辑 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以色列开始第四针疫苗接种 抗体数量增加5倍专家:可能会有副作用,并不明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