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四年 公元209年
孙权围合肥,久不下。权率轻骑欲身往突敌,长史张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
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乃止。曹操遣将军张喜将兵解围,久而未至。扬州别驾楚国蒋济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权兵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
【译文】孙权攻合肥久围不克。孙权欲率轻骑突击,长史张纮劝阻说:“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今将军倚仗赤壁锐气,而轻视凶强之敌,三军上下,无不为您提心吊胆。
即使您能斩将夺旗,凯瑞全场,这也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帅的职责。愿您稍微克制下贲育之勇,而胸怀争霸天下的王者谋略。”孙权这才打消冲阵的念头。
曹操遣将军张喜率兵援救合肥,久而未至。扬州别驾楚国人蒋济秘密向扬州刺史建议:“可以假装收到张喜的书信,声称步、骑四万已到达雩娄,已派主簿去迎张喜。”
蒋济又分派信使携书信试图潜入合肥城中告知守将,其中一个信使顺利冲到城里,另外两个被孙权部下俘获,孙权相信了这一情报,赶紧烧毁围城器械撤走了。
【解析】一、关于合肥
《读史方舆纪要》:(庐州)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魏主睿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之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盖终吴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

在南北对峙中,西线以祁山(今甘肃礼县一带)、汉中为争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蜀汉入关中需要翻越秦岭。
就翻越秦岭而言,祁山一线行军是相对平坦的,适合大部队携带军资行进,其他小路都没有这么好的行军条件。
所以北方只要守住祁山一线,蜀汉的部队就无法大规模入侵,进而缺乏攻坚能力以及后勤供应能力,因此变得不足为虑,难以持久。
所以诸葛亮在执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光荣任务中,多次和曹魏争夺祁山一线,因为从其他小路出蜀的军队,携带的军资和后勤都极为有限,进而能力受限。
至于汉中则为蜀汉屏障,无需多言,若在曹魏占领汉中的情况下,蜀汉是不敢绕过汉中直接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因为后勤会被汉中的敌军打断,实力悬殊后勤一断又被两面包夹,蜀军真就直接饿死在大山里喂狼了。
在南北对峙中,中线以襄阳为争夺点,襄阳是荆州的北大门,地理形势不用多说,曹魏捏着襄阳,荆州就门户洞开,如同悬在关羽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但又不知道啥时候掉下来,因此而时时防备不得安生。
如果襄阳在关羽手上,关羽扼守襄阳而全荆州,进可以图谋南阳许昌,退可以御敌于汉江之外,所以当襄阳岌岌可危的时候,曹操的第一反应就是考虑迁都,把许昌的汉献帝搞走。
而为了拿下襄樊地区,关羽不惜顾头不顾腚的调动江陵防守力量,全力进攻,最终孙权背盟,吕蒙白衣渡江,南郡失守,关羽落了个败走麦城的下场。
在南北对峙中,东线争夺战以合肥为拉锯点,赤壁之战后的五十年间,光是合肥争夺战就打了六次,既成就了蒋济的飞书退敌,也塑造了张辽止啼的威名,当然了,江湖上也开始流传着孙十万的传说,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东吴政权五十年间六次大规模出兵争夺合肥,正是合肥在南北对峙中的战略地位的倒影,总的来说,为啥孙权不得到合肥誓不罢休的原因,其实和西线的祁山和中线的襄阳是一样的。
守江必守淮,这是众所周知的军事常识,中国古代的南方政权若想在守土之余,还有进军中原的可能,仅仅依靠长江防线是不够的。这是因为长江太过于靠近南方腹心之地,缺少足够的战略纵深;且长江防线过长,不利于兵力的集中调动,所以中国传统军事地理学上有“守江必守淮”一说。
淮河防线并非单单只是一条淮河,而是一个横纵网状分布的体系。淮河防线共计有三条线路的防守:东线为淮安、扬州运河沿线,中线为蚌埠、滁州、六合县一线,西线为寿县、合肥、和县一线。在这套体系中,合肥对于西线的重要程度是第一位的。
因为合肥遏巢湖施水,对于曹操来说,经营好了合肥,就可以在巢湖训练水军攻入长江,这无异于有了挑战东吴水路控制权的机会,再者北方政权由于有了巢湖水路运输,在后勤补给上也更加的便利。
所以之后吕蒙为了遏制曹魏占领合肥的优势,直接在施水汇入长江的出水口设了坞堡,史称濡须口,切断了巢湖水师入长江的可能性。
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样的,东吴水师天下第一,可循长江入巢湖进攻合肥,一旦得手,孙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将江东子弟和粮草物资通过长江运入合肥,进而以合肥为跳板经略淮河流域,一旦孙权在淮河流域站稳脚跟,有了淮泗兵源,东吴的陆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那真就鹿死谁手不一定了。
所以曹操为了防止孙权得手,就直接废弃施水江畔的合肥旧城,而在远离江水的地方营造合肥新城,借以削弱东吴水军在攻城战中的作用。
二、关于退兵
材料中讲蒋济飞书退敌,孙权中计撤兵,其实我以为不然,结果虽是事实,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蒋济的书信,而是另有原因。
蒋济故意散播的假情报上讲,张喜步骑四万已到雩娄,其实是很好识破的,不说识破,以孙权的智商,最起码也会起疑心,怀疑情报不实。
首先是步骑四万来援的问题,当时曹操正从赤壁败退,向中原腹地撤兵,半路临时派出四万兵力救援合肥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问题在于,步骑四万,以曹操的行事风格,领兵大将不会是张喜,张喜何许人也?整本三国志也就出现了材料中这么一次,前无战功,又非亲信,曹操怎么能让他领兵四万,而且还有骑兵。
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后来襄樊之战时,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七军总共才三万人,这还是稍微后期;第二次合肥之战,也就是逍遥津那次,张辽李典乐进三个大将,统兵也不过七千,七千守城对十万。
区区一个张喜,名不见经传,有没有大战履历,曹操怎么可能让他领兵四万救援合肥?一个之前毫无表现的人,难道曹操敢给他四万部队让他去浪吗?难道张喜比张辽于禁还牛逼?
别说张喜,就算是丕公子,曹操就算是头风痛傻了也干不出这事啊。
其次是飞书信息问题,雩娄者,今河南固始也,我按《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是1CM:40KM的地图,雩娄到合肥直线距离3.5CM左右,也就是140公里。
这个距离步兵行军至少要一周,按照之前骑兵从襄阳出发一日一夜追杀刘备于当阳长坂坡的速度,骑兵也差不多要一日一夜才能抵达,你孙权慌什么?
最后就是东吴的水军优势,你孙权是沿着长江入巢湖逆流而上的,河里有战船,就算情报为真,就算援军到来后不敌,登船跑路就好了,对方中原旱鸭子能耐你何?何必这么着急跑呢?
而实际情况呢?
《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实际情况是,曹操部队发瘟疫,根本无力救援合肥,于是派了张喜单独领兵数千,带上汝南的地方兵一起救援合肥,一个地方军区怎么可能有四万骑兵?
由此可见蒋济飞书错漏百出,而孙权之所以退兵也不是因为中了蒋济的妙计,而是另有考虑。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呢?其实三国志交代的很清楚了,是建安年间的大瘟疫,曹操的兵被瘟疫折磨的没有战斗力,所以行军动作慢,所以张喜援军久不至。
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孙权不是没有识破蒋济的假情报,而是害怕染上瘟疫的曹军,因为张喜的部队很多人都带有瘟疫,约等于人体核弹,如果孙权不跑,一旦阵前接触,就可能把瘟疫带回江东,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咱们后世看史料,如果不去多方对比,就会很容易的以为,孙权是因为没有识破蒋济的假情报而功亏一篑,而事实却相去甚远,孙权的决策是明智的,随着张喜到合肥,随之而来的就是“颇复疾疫”,瘟疫被张喜又带到合肥来了,张喜的千把人怎么救援合肥?曹操这摆明了就是故意派张喜来送瘟疫的嘛。要我说曹操这人也缺德,一边在《蒿里行》中念叨: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边又为了救援合肥城,故意派张喜来恶心孙权,逼得孙权不得不赶紧风紧扯呼。
可见曹操跟卢梭一样,爱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生民,而是生民这个笼统的称谓,自己脑海里的生民。
要是曹操真爱淮南生民,又怎么会为了救援合肥而故意传播瘟疫,很多政治人物的肮脏之处就在于此,为了政治军事斗争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我今天要批评曹操,曹操固然丰功伟绩,但远谈不上伟大,这就是曹操做错的地方,更不是一个大政治家应该有的行为,而是堪称曹贼!
这种行为是绝对错误的,不恤百姓,故曹魏短祚,岂不就是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