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的“芬兰战争”中,瑞典落败,芬兰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自此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芬兰独立后,苏联与其相接的边境一直有争议,认为威胁到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的安危。而且芬兰在独立战争的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觉得芬兰是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苏联用谈判、威胁,甚至是推翻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边界问题,企图重新掌管芬兰。
芬兰为了自保,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用外交来避免战争。1930年左右,苏芬多次交涉无果,苏联决定武装入侵芬兰。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宣布对芬兰作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
这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苏联经过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发展迅速,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反观芬兰,是一个总人口只有440万左右,常备军只有3.2万的小国,各国都不看好芬兰。苏联起初的作战计划是集中45个师的兵力,在西方国家不参战的情况下,打一场至少为期数月的艰苦战争。但这一计划被斯大林否决,苏联只好重新拟定作战计划。根据斯大林的意思,苏联制定了在数周内打败芬兰军队主力的计划,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从而迫使芬兰签订合约。
开战前,苏联在两国边界集中了30多万兵力,1000辆坦克,800多架飞机,由梅列茨科夫担任总指挥。苏联的兵力是芬兰的十多倍,芬兰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芬兰的计划是依靠曼纳海姆防线牵制和消耗苏联的兵力,同时争取外援,援兵到达后开始反击,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后来,芬兰陆军人数扩大到12.7万人,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在面对外来势力时,芬兰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御敌。
但芬兰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两个月、炮弹仅够使用三个星期。空军装备也严重不足,只有30架轰炸机、56架战斗机、59架侦察机。
战争期间,芬兰希望西方大国伸出援手,德国当时正忙着入侵西欧,不愿与苏联交恶,故在苏芬战争中持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但挪威和瑞典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大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便不同意英法军队过境。芬兰孤身作战,一直到1940年2月,才得到英法的援助。此时,苏联也把人数扩大到了54万人。
英法的支援到来时,芬兰已经陷入弹尽粮绝、兵员枯竭的局面,芬兰只好忍辱求和。苏联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未达到征服整个芬兰的目的,而且国际声誉也受到了影响。同时,苏联在此战表现出的状态,让希特勒对征服苏联更有信心,并开始联合芬兰加入计划。最终引发了1941年6月底的“继续战争”,芬德联军夺回了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二战结束后,芬兰快速发展,现已是北欧五国之一,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GDP远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与瑞典差不多。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2019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芬兰是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谁能想到,曾经差点被苏联亡国的芬兰,能有今天的发展。